石马岬道班(摄于1994年)
铲车清理溜方(摄于1994年)
讲述:陈基攀
最早接触到“道班”这个词,是我读初中时,知道坂面道班在离坂面镇不到一公里的水轮泵那。当时班上有一位道班工人子弟。没想到若干年后,我也成为养路职工。
我当养路职工是1993年,当时公路段已更名为公路分局。我一到单位就看到第一辆铲车,当时会开铲车的只有一位职工。在开铲车的同时,他也看到铲车的工作效率较于人工的巨大优势,后来他就辞职了。应该是开铲车在212工程(新建省道工程)中赚了第一桶金,而后组织施工队,参加多个标的的工程建设,成了有钱人。
之前,公路养护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雨季清理公路边坡的溜方。那时公路建设等级低,边坡防护基本上没怎么做,每年雨季就有大量边坡溜方,几百上千立方米的公路溜方基本上靠人工清理。遇到大的溜方就造成交通中断,公路局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干劲尽快抢通道路。有时还组织机关团员干部青年组成突击队,帮助清理大的溜方。同时,按清理的溜方数量计价,充作团组织的活动经费,一举两得。
有铲车后,可以调派多部铲车两头作业,再大的溜方也不在话下,很快就可以抢通。有时遇到大石块的溜方,也有挖掘机加“炮头”的加持,大石击小,清理快速。
1993年前,大田两条干线公路的等级都很低,四级路的标准都不到。后茅线往桃源那条干线最早铺沥青路面。当时的三郊线通往建设的公路还是砂土路,就是俗话说的土路。土路其实也不全是土。土质的路基上一般都有一层片石作路基。路基层上还有碎石层,然后才是砂土混合的面层。在当时只有高等级省道会有这样的基层、碎石层、面层。国省道等级高,重车也多,车辆除了会把面层的砂土磨掉,甚至将碎石慢慢磨松散而散落到路两边。碎石层若损坏,道路就会露出片石的基层,基层排水不好就形成带动整个路基不稳定的“弹簧路”。这样的路雨季常常出现,就需要加强排水、清沟,要投入大量片石以稳定基层,待基层稳定后再填碎石,铺面层。这样的弹簧路有填片石屡填屡陷的。填非常多的片石后,片石从距离填片石地点一两百米的另一个地点冒出来,这是奇事。听老养路工讲过,地下结构很复杂。后来,工程师们改进了软基处理的方法,这种情况才不再发生。
为保证公路处于经常性完好状态,就要在公路还没有大的损坏时好好保养。因此,砂土路的扫砂(面层保养)就特别重要。公路被许多车辆碾压后,面层砂土层自然而然会松散。有的石子被弹出路面而甩到公路边缘,扫砂就是把甩到路边的石子扫回到路的面层,再加黄土、洒水,让经过的车辅助,把路的面层修复起来。因此,扫砂是砂土路养护经常进行的功课之一。养路工人一大早,备上午饭乘坐养路机,那种牵引着一个车斗的养路机,到需要扫砂的路段,一直扫到下午两三点或三四点钟才扫完,然后拦一辆过往货车回道班。
在那个还没有机械化的时代,养路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工。我1993年来公路分局之前,养三百来公里路的大田公路分局,养路工人最多时有二百多人,道班也有二十多个。
公路段设有机修班、木工班、破碎组、汽车组等。当时养护砂土路用的石料多,有片石、碎石、砂等等,汽车组负责运料。破碎组每个月轮着到各个班的各个路段用破碎机破石子。石子有二、四规格的,一、三规格的,要进行筛分,有不同用处。还有道班工人的家属,多数随夫居住在道班,有的做炊事员,有的养殖什么,更多家属在空余时间在路上破碎石子。就是用一个锤子,顶着大太阳,把片石敲成一定规格的碎石。这样不惜人工做出来的工程,有些做得非常好。比方说,当时公路段负责施工的大田县雪山南路大建行到公路段的这段水泥路,从建成到翻修改造,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管国省道的公路局修公路工程的质量,在县域范围很有名气。
木工组,主要是建桥、涵洞等,需要架设模板所用。早期的桥,石拱的居多,这就要架设模板。且石拱桥的石头那么重,对模板的要求也很高。当时文江大桥,是跨度100多米8孔的石拱桥,水很深,也是模板先搭起来,架石拱,架桥。
1993年以后,福建经济大发展,公路养护、建设都引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生产力大大发展了。1993年以前,大田境内还没有一条隧道。1995年212工程,市公路局承接了工程建设难度最大的石马岬隧道的建设工程。在别人建隧道还在用爆破方法掘进的情况下,市公路局引进盾构机用于石马岬隧道的掘进,工程很快完工,效益显著。
看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流,我们不该忘记我们的前辈们,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做了很多事情。他们承接历史的担当,不怕苦,不认怂,做到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付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