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访庙宇 2023年07月26日

●秋 影

近来,和三两个好友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踏青山,访庙宇。心情愉悦,增长知识,滋养了心境。

上山,有踏春之感。大家大呼小叫地分享各自眼中的美景、各种陌生而独特的发现,然后互相逗趣,有言直述,有感就发,愉悦感更甚。

庙宇,是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供奉神佛、进行祭祀活动的建筑和地方,供有神佛,亦有历史名人。比如,尤溪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卢珖(公元866年-945年),就是守城庇护尤溪百姓的名臣英雄。卢珖战死后,尤溪百姓先是建祠崇奉,后来历经变迁,又改入城隍庙祀奉。

访庙宇之后,才知道佛教场所大都称为寺、院、庵、堂,道教的场所则多为宫、观、庙、祠。但实际上,福建等地不少地方佛道混杂,一些院、堂、殿、楼、阁、亭,已经是佛教和道教融为一体了,比如所供神佛有道教也有佛教的。

有庙宇的地方往往有名山秀水、故事传说、对联诗词,认真品味,细细体悟,不亦乐乎!

当然,还有现场版的人间百态、众生百相。有庙宇的地方必然有人,庙宇的经营管理也是个小江湖,依然有着许多竞争。还有僧人道士与庙宇结缘,为庙宇的重修、扩建等奔波劳累,不辞辛苦。更多的是,各有所求的芸芸众生等等。不一一而道,却令人感叹,何处才是真正的清净之地?

新近到访位于尤溪县梅仙镇南洋村董山的永和寺,别有一番天地。

今年99岁的释种寿老和尚,十几岁出家,游走于各个寺庙,直到20多岁才在永和寺长住下来。他说,所有寺庙都是我家,所有出家人都是一家人。后来,他成了永和寺的住持。大约2020年,因为年纪确实太大了,他邀请闽清人释法如来寺里担任了新的住持。除了他们,寺里还有一名女性僧人,亦已出家二十年了。

那天,释种寿师父坐在自己僧房门前走廊的禅椅上。走廊上有固定的一排廊椅,与师父的禅椅面对面。有附近的信众拜访老师父,坐在廊椅上与师父聊天,画面闲适、恬静。有信众带来面条、饼干等,送给师父。我们拜访过程中,师父始终保持着打坐姿势,令人叹服。

师父的僧房简单,一览无遗。一桌一椅,桌上有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有两张床,应该一张用于睡觉,一张用于打坐。打坐禅床的墙上还挂着一块匾额,毛笔书写“永和寺”三字,落款为“辛丑夏广霖题”。一个不高的柜子,柜子顶上还有师父身披袈衣打坐在禅床上,背景即为这块匾额,一脸慈祥的照片。

一起聊天的有一个头发极短的女孩,身穿僧衣,看起来才20岁左右,实际年龄已32岁。她姓余,是一名居士。余居士20多岁就与佛结缘,最初曾在城关的天湖寺当俗家弟子。问结缘的原因,她说社会复杂,烦恼事情多;与佛结缘可以学习成长,滋养心境。

余居士有手机,但几乎不带在身边。她们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5点多上早课,忙着点灯点香诵经。6点多吃完饭,大家扫地、种菜……劳动一番,然后午饭、午休。下午4点多,又是晚课时间,接着晚餐、学习、休息,结束一天的生活。

寺里的生活几乎是一成不变的,简单、纯粹。我不禁想到余居士说的社会复杂、烦恼事情多,是否只是我们的欲望太多、追求太多,才造成了这种复杂和烦恼?

到寺庙,大多的祈求都十分具体。比如我,祈求平安健康和顺之外,近来有了让孩子顺利升学的热烈渴求。菩萨真能实现个人祈愿吗?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也许更多的是寻找精神安慰。

宗教,是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若认真释意,那需要长长的文字来说明。“宗教之原始功能,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这点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宗教对人们来说,更是精神上产生的一种慰藉吧。

看着余居士郑重地披上袈衣,敲起木鱼,虔诚诵经的那一幕。我脑中想到永和寺中的一副对联“洗钵泉馨俗累消,暮鼓晨迷梦钟醒”。

兴许,化繁为简,自然会少了许多烦恼。追求心静,才有真正的清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