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联堡前井右侧吊脚楼
芳联堡鸟瞰
芳联堡正厅东壁雕花
● 刘发塔 文/图
2017年初次见到芳联堡,我就被这颗散落在闽中大山深处的“国之瑰宝”所震撼。其建设规模之大、建造艺术之精湛、居住配套之完善、防御功能之齐全,完全颠覆了我对土堡的印象。坐落在大田县均溪镇许思坑村的土堡,又名芳联堂,据史料记载,在建堡之时,堡的四周种满荷花,每逢盛开之时,芳香四溢,堡的主人取其“芳”字,同时也希望自己建堡之举能“流芳百世”。另外,在堡的正前方半山腰上有一座山寨,可供全村躲避战乱和土匪使用。芳联堡居住与防御并重,土堡与山寨相互辉映,联合一起御敌,故取其“联”字,有“珠联璧合”之意,最终才有了芳联堂这个名字。至今在廊屋门庭上仍保存着一副完整的雕刻对联:“芳事庭垂花萼近;联辉階接锦香余。”寓意花萼相辉,花朵与花萼相互辉映,形容兄弟友爱,手足情长,也是对芳联堡名字的最好诠释。
据史料记载,堡主张应滥,其先祖张孺,生于唐宪宗元和乙未年十年(815年),系张道陵十八世孙。许思坑村的张氏族人,尊张孺为入闽一世祖,该支后裔由沙县城关分徙沙县夏茂,再徙今三元区中村乡草洋村,后入大田县均溪镇许思坑村安居,至今已繁衍60多户400多人口。
堡主张应滥的先祖在许思坑村安居后,勤劳肯干、垦荒造田,休养生息,人口得以繁衍,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到了应滥这一代,家中已拥有大片田地出租。张应滥本人兼有行医本领,故开发田地种植草药,行医济世,一时张氏族人家财力雄厚,口碑极佳。张应滥便建起了二进殿堂式大厝,并送儿子元梅到省城念书。张元梅外出到福州、永泰一带做药材生意,他很有经商头脑,外出的三年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赚了很多钱。他在福州、永泰一带,看遍各种古老风格的特色建筑。回到老家以后,在模仿和借鉴其时福州名建筑的基础上,增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结合当时山村土匪为患的时代背景,把父亲建成的正堂四周都围了起来。
张应滥送儿子外出读书,是希望儿子学有所成,将来光宗耀祖,却不想他尚未功成名就,回家就要兴建土堡,自然极不高兴,相传大骂儿子不孝,不许儿子胡来。元梅年轻气盛,却极有想法,也不与父亲当面冲突,把父亲哄到自己舅舅家去住,这边却把住户周围的土地买断,急急忙忙就将堡基砌成。待父亲住了几个月回家后,虽怒骂儿子,但已无法阻止建堡,只得放下面子,父子齐心协力共建土堡。
另相传,由于工程巨大,张家虽家财不薄,对雇工厚道,却也发生过被骗钱骗吃的情形。原来,建堡的石料都由外地买,石头送来后,张家负责招待一天,有些心术不正者,将石料先后登记几次,由此欺骗东家。东家一时无法,只得将石头做记号,才使送石人不敢造次。另有一传说,东家雇请的石匠都是来自仙游外地的,见东家如此有钱,做工时常偷懒,未得全力干活。一日,应滥来到石料场,发现一石匠不干活且还在工场睡觉却不吱声,见他一只脚浸在小水坑中,忙拿一块石头帮忙垫起。主人如此善举感动了外来工匠,从此,大家尽心尽力干活,终于建起了大土堡。
芳联堡坐北朝南,属前方后圆殿堂式土堡,平面讲究对称,中轴线上排列着二进院落,两侧为横屋,前有半月牙儿式的池塘,后为弧形的堡墙。整座土堡顺坡势采取前低后高的形式。前堡墙不设大门,堡前一条山溪,由东绕堡南向西而去。从土堡选址看,殿堂式老宅大门迎水而开,面向河流上游,预示财势源源而来;由于元梅增加堡墙却不对来水设门,门开向东,故在堡前又开挖半月形水池,象征吉利;从风水角度看,土堡对着正南,门前有水,是一处财源茂盛、人丁兴旺的好宅地。
土堡处于两山下的一片田地中,属低地势临水境况,故土堡的墙基采用块石砌就,高于洪水线,以防堡基受到冲击损坏。其二层的跑马道贯通全堡,长达230米,堡墙设42个瞭望窗口,并广设射击孔。全堡防御能力强,左右堡墙前方紧靠角楼处另设向外突出的炮楼,为的是加强两侧的防御。难得的是,堡主在后堡楼设鸽楼养信鸽,一旦发生被围情况,放出信鸽,可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有效克服地处深山联系困难的不足。这在闽西北土堡中是独一无二的巧设,体现出堡主的深谋远虑和良苦用心。据现仍居住在堡内的张氏后人说,堡内最多时居住过400多人,由此可知规模之大、设备之齐全。
今年再次走进土堡,更感受到此堡能保存至今,着实难能可贵。芳联堡历史上未曾遭遇过大的火灾,也极少维修,两百多年来的风雨侵蚀未造成大的损坏,至今不失原先的风采,让我们得以一窥堡主的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