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岩城记忆 2024年06月08日

承载着岩城记忆的新大田 (苏晋锻 摄)

●苏诗布

大田古称田阳,白岩与赤岩相照,雅称岩城。

一座城的历史总是写在城里的古物之间,每一份记忆珍藏着岁月的流逝与时光的轮转。最为直接的是看得见建筑物与行政管理空间。

东街口与南门,白岩公园与赤岩古渡口,红星村与玉田村,福塘与温镇,这些记忆让均溪河的流水贮存着,时涨时落,随同岩城人的脚步,来来往往,随生而居,把岩城的旧事与福祉融合于水,羽化于清茗,如同南门的茶叶铺子,接纳的是茶客,演化的是一座小城的清风与香茗。

一座城有其始而未终,各朝各代演化而留存下来的护城河,随意散落其间,如同几道弧线把城里的空间划割开来。

城墙是发展的记忆,是人们的护栏。

留存在大田县志的《筑大田县城记》记载,郭持平(臬司)记录了大田修建第一座城墙的规模,“周坦画丈千五百八十,崇十有六尺,厚视崇三之一,深入地四分之一,计费四千九百余金。”

从体育场顺水而来,过法院的河道桥,出天水茶楼,绕过教堂,穿南北大街而去,直抵小南门,转折而行,过农行桥头,再与如意桥相遇,汇入均溪河。这是大田的第一道护城河,如今只是一条清澈的流水。溯水而上,只有在县志的书页上能记住四海寨,记住状元丘,记住曾经的延平府通判林元伦。

富有史学价值的《闽书》,在文蒞志条目上记载:林元伦,台州人,慎重通敏,平尤溪盗有功,析置大田县之议,实元伦发之。

如此的记载,把大田县的建县之始锁定在林元伦身上。这是发生在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的旧事。大田始置县治的准确时间是嘉靖十四年(1535年),初设县置时,称为新民,而后不久再称大田县,具体为何如此改制,已无从查考。有一较具体的文章显现的古意,似乎藏着大田称为县的缘由。叶振甲的《状元丘赋》写道:大田厅事后有堂,题曰状元,意其寓祝也。里人曰,堂基昔为丘,每岁插禾必先熟,因有此称。叶县令在赋中感慨而吟:高丘接乎龙源,种黄茂而先熟,遂锡状元之称,得并巍科之目。岂此壤之独奇,著休声于五谷?盖由风气完聚,表瑞呈祥。迨明中叶,截泉与漳,筑城伊淢,百雉昂昂。因田为邑,因丘为堂,名仍其旧,制焕其常。

儒者的风范,几乎在文字与结构之间,缠绕了百姓的祈求与幸福。

大田在此显现出来,与田阳相济,一边是祥瑞,一边是县治。饱受盗贼之苦的大田民众,有了自己的城,有了自己的城墙与城门。依着四海寨,借着状元丘建起来的城,也有四个门楼。东门称迎恩,西门称阜成,南门称太平,北门称拱辰。城内的街市直街三条,横街也三条。县前直街至城边,阔6米,两旁存沟,为中街。学前直街,至南门,宽也6米,为南街。城隍直街至西门,宽6米,为北街。县前横街,下至南街,上至北街,宽6米,为后街。西门内横街,体制如同,称为前街。东门内横街称为东街。如此而外,城外街市也有四条,分别称为祝圣寺街、南门外街、西门外街、东门外街。

一座城的守护不仅仅是时光的记忆,更多的是城里与城外人们的心性的显现。大田县初建置时,延平知府沈大楠信心满满,用儒者的善意与情怀写下了《新筑大田》的诗歌:

行行奉檄理新疆,

六月单车遍异乡。

鸟道劳人除宿草,

蝉声度我过斜阳。

旌旗甘雨千门湿,

绕座青山万叠苍。

自是圣朝怜赤子,

愿教百世乐平康。

时光流逝,祈福只是意愿,但实质上,大田县城依然处在腥风血雨之间。郭奇逢的《弭盗议》为大田的盗者开了宽容之议,盗之生也,人皆为饥寒迫之也。盗之生者,失在人而不在制,失在制而不在官。所以,郭先生认为,治大田之盗莫急弭盗,而根本要先治于党,一家之中有盗者,先治家长,一里之间有盗者,则先治里之长。如此而演化,而欲使民无盗,则莫若留心于化导也。这是美好的意愿。

一墙之隔,城里的防护与城外的流寇,这些记忆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成为大事记载入史册。

大田县城从建县之后,仍然有山寇扰民。

顺治四年(1647年)十月,山寇作乱,县城无兵,知县胡天湛调拨居民分守四门,山贼势盛,城破,天湛被擒,不屈而死。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漳平县黄友聚众倡乱,进攻县城。五月十四日,知县李文照战死。

民国二年冬十一月十三日(1913年11月13日),德化苏亿率军攻陷县城,知事宋汾年逃,科长高岗、刘家驹、陈元涛,典史石晋奎死之。逃难之后的宋知事,留下了《怀死难诸友诗》:

酸风楚雨逼危城,

凄绝同舟共济情。

兹厄若为事吾辈设,

斯人竟以杀身名。

归魂莫恨溪山阻,

旅梦偏难午夜成。

岁晏欲眠眠不得,

一灯含泪想生平。

留在大事记里的记忆,不忍而列,郭奇逢先生的劝善之举,在百姓的生存环境之中,善的理念只有感化和祈求。每一次血腥的战斗都留下了腥风血雨。

对于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几百年来,变化的空间却非常有限。大田县城初置之时,街市在三横三直的基础上拓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显现了大田县城的城市规划格局。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永德公路全线竣工,9月15日通车。对于大田城关来说,这是一次破天荒的变革。只是,大田城关并没有缘于公路的开通而进行了相应的整治,反而是缘于汽车交通的引入,水路交通却由此而淡化。这种局势延伸到民国三十年(1941年),这一年春天,大田县城有史以来进行了一次县城改建,改建了东街和南街。街道中心铺块砖,两边铺卵石,加大街道两边的排水能量,对水沟进行整修。统一建造街道两边的民房,统一进行楼房的墙面装饰,采用鱼鳞板装饰。楼下走廊贯穿全街,整齐统一,按中山街的式样构建,新颖而美观。我有幸体验到南门街的早期规制。1984年南北大街改建时,南门的体制还是依着当时改建的规模,南门再度改建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一次改建几乎把大田原有的木质楼房尽数地划归为水泥结构。

城中建筑留存下来的富有代表性的大观楼,如今只藏在县志的页面上。

大观楼在县署穿堂后,现在的位置应是在五中背后的大坪上,早些年称为飞机场,后改为汽车驾驶培训基地,现为凤凰山公园主体区域。大观楼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大田建县之后的第二年建置,最初是作为侦察之用,后来演化为文人相聚的场所。清顺治五年(1648年)和咸丰三年(1853年)分别毁于寇。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改名为明远楼,民国九年(1920年)又圮,十年再建为公明楼。而后又是如何消逝于大田城关的,没有具体的记载,其中的缘由也无从考究。邵武同知曹金(察)的《登大观楼亭》记载的格局,显现了大田县城当时的状况:

高亭徒倚思茫然,

幽景多生落照边。

畲地烧痕青入雨,

石溪晴涨碧消烟。

炎荒渺渺漳泉路,

秋实垂垂大小田。

坐对名峰成浩叹,

胜游无计挟飞仙。

查找相关资料,邵武同知中没有曹金,《大田县志》却有如此记载,在此多写几笔。从登《大观楼亭》的诗歌意境上分析,此人应为曹察。曹察(1499-1558年),嘉靖年间任邵武县知县,升福建汀州府知府,官至户部郎中。曹察育有女,入宫为妃,受封曹端妃,后遇宫变,端妃被处死。也许,正是这场宫变让钱叙毁了大观亭碑。钱叙任大田知县的时间是嘉靖二十年(1541年)至二十一年(1542年),恰好端妃遇难的时间是嘉靖二十一年。《大田县志》万历年版记载,主簿陶英始建,训导邓国宾有记。钱叙以眼疾,惑于讹言,毁其亭碑。如此分析,记载于《大田县志》的曹金是误写,此诗为曹察所写,是他在赴任汀州知府的任上所制。曹知府的诗意充满儒者情怀,与他的心性同出一辙。

站在大观楼上眺望,远处的大仙峰高远而自在,通往泉山的古道深藏其间。

何为大观,也许是缘于曹察,也许是缘于田一俊,但是这些推测都无法充分论证。到了清代康熙癸亥年(1683年),大田县令叶振甲又写下了一首诗歌《大观楼望雪》:

闽天炎地少冰雪,

今岁雪深冰亦结。

高低顿改旧林峦,

故老相看羡奇绝。

南北何曾气候殊,

同云四合无边隅。

白岩赤岩人阒寂,

大缆小缆行踌躇。

官舍清虚余四壁,

拥炉静检残年历。

作为大田的县令,叶振甲是有作为的。他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到任,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升任工部主事,在大田任职近十年。叶振甲对大观楼是有贡献的,他的贡献在于他写下的《大观楼记》。叶振甲来大田时,有客人说,大观楼与大田的体制不相协调,主要是大田县地盘小,弹丸之地,交通又不便,地气贫困,民风又显有盗贼之骨,不能用大观来定名。叶振甲的思考与回答让大观楼显现了大田古朴的民风倾向。他说,如果说朝廷用人,有选择地盘大小,事务的繁重与简易,做事的烦劳与轻易,那么又何必如此慎重呢?叶振甲觉得,外游必先内观,一个人的修养才是大观的前基。叶振甲留在大观楼记里的语句:余虽碌碌簿书,而琴鹤逍遥,仰不愧,俯不怍,纵应接不暇,觉一室之内绰然有余。

大田在乎于大,有其田则可耕,有一室则可修性。有叶振甲如此的县官是大田的福祉。

大观楼仅仅藏在县志的页里吗?

翻开大田的艺文篇章,大观楼势必会浮现出来,成为人们追忆的空间。那座超乎于民房的木质三层楼房依然直矗。楼上的匾额依然公明,登此楼者必明公性,必清于民,这是大田的祝愿,也是大田县城演化的主脉源流。

早期,一座城的规制离不开县署、察院、分司、典史公廨、阴阳学、医学、汛官署,教谕署、训导署以及学宫与书院。

大田城具体的建筑位置,历时几百年了,其总体的规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初在四海寨山之阳,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中为正堂,颜额表为亲民,初名为节爱。谢廷训任上改为新民。堂后拱北为状元堂。堂北为宅门,后为大观楼。

同治八年(1869年),县署的体制重振规模。民国时期的知事所在,主要在中山纪念堂,在现党校的位置。现在的新中国的县政府办公楼是1979年10月份重新兴建。

文庙,在凤山之麓,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中为庙,东西为庑,左右赞亭各一。明万历五年(1577年),知县诸大木重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知县余光焯奉文重建,南为戟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南为棂星门,门外为屏墙。左右义路,礼门,宫墙外直出南街头,有木质大成坊。其余体制如同文庙格局。庙之左为儒学,中为明伦堂,东西为膳堂,为斋房。又前为泮桥,泮池,门前为街。这种规制,几经修复,大同小异,没有更改,只在延续。如同当年建文庙时,延平知府沈大楠的期望一般。沈大楠的《建大田学校示诸生》诗意灿然:

一年两度走羊肠,

满路山花笑我忙。

只为斯民正经界,

何妨带雨过潇湘。

万家茅屋回春色,

千里桑麻荫晚凉。

况值文星南耀日,

诸生努力应奎光。

教化的最终目的,又何乎是在奎光上面,万家茅屋回春色才是先生的意愿。文庙作为读书人的祈福之所,孔子的地位自然是“万世师表”。1963年,文庙毁于一场大火。不知是文庙自身的预感,还是自然的造化,一场火灾把多少年的建筑体制毁于一旦。如今的文庙,只留下一座泮桥,泮桥下的池子,围守住自由自在的鲤鱼,过往的学生,偶尔站在那里,不知他们是否会记住这里的岁月,记住多少代先生对儒学的守护。

与文庙相隔于街市之外的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在早期不算是城区,它只是一片田园。而在城镇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之下,它依然保持着抗战时期的整体规模。城市的规划绕过它,乡村发展容忍了它,三十几座民房保持得完好无损,在执着与无意之间,留下的不仅是一座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座教育与发展的精神家园。这种收获缘于大田在抗战时期与陈嘉庚一同开办了集美海洋职业学院。从1938年到1945年,集美海洋职业学院在岩城这座山城打开了另一个教育空间。大田的乡贤面对办学的巨大困难,把民房变成学生的教舍,把田园当成教育的主阵地,开办了森林课堂、水上课堂、实体教育课堂。并利用有效的资金开办了集友银行,自行车配件制造厂、火柴厂等与民生相关的实体经济,在实践中有所学,在实践中有所用。

从均溪河岸的华林山庄开始,一条绿道穿透的是山城与田野的融合,直达大观楼的旧址,其间显化的凤凰山公园,把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引进了民生理念。每每步行其间,“第二集美学村”的老房屋更像是一群回归田阳的学子,他们在耕作,在深读,在教化。

岩城之始,何为岩城的说法,与大田似乎没有直接的关联。其间推论很多,但有一点必与田钟台相关。他留下来的许多诗歌自然显现了大田为岩城的别称。大田有白岩与赤岩对列,白岩为西,赤岩为东,东西相向,自然成景。就白岩一处,钟台有《白岩十二景绝句》,其中诗的意境,越发地显现了大田宜居的环境:白云回合万峰低,远近山光飞不尽,坐久四天风露合,曾记天台桥畔过,数株对坐两三人。

20世纪80年代,大田县城按新城的规划进行了全面整治,白岩公园作为城市规划的主体,新建了五四三登顶天阶,嫦娥奔月,老人憩园,白岩塔,镇西桥,儿童公园。从现代的景观所处的位置,推测当年钟台先生所登高的山峰,势必是白岩塔所建的位置。登塔而望,依然能感受到钟台先生的“几处峰悬树若撑”的独特情怀。这种情怀与叶振甲的“此身已共白云升”是如此相似,如此地同出一辙。

南门之外,古有南涧渔歌,是大田另一个交通出口。旧时候,陆路交通出西门而入现在的宋京村,有一条青石板的官道连接其间。所以有钟台先生的白岩十二绝句,所以有城隍庙在北门口。从谢廷训开河疏浚,大田可通水路,直到尤溪。

谢廷训,浙江人,嘉靖壬寅年(1542年)到任,继唐文杰之后深受大田民众的拥戴。从1542年始,南门渡口显现的是大田水域的独特风景。叶振甲时期,他写下的《大田元宵绝句》,其中有一句“元夜乘灯影,溪边醉捕鱼。”这一句之中的醉的字眼,这一醉,醉倒了多少的文人雅客。大田有如此的青山与绿水,唐文杰始建制之初,着实也发现了这种宜居的大环境。“小田流入大田桥,两岸风生柳拂条。圣化诞敷民俗美,时闻瀛女夜吹箫。”这写的是桥吗,分明写的就是南门外渡,是南门外渡最初的场景。

“城南千顷碧琉璃,两岸青山夹水湄。澍雨乍添朝霁后,熏风不断午凉时。芦花深处牵渔艇,杨柳阴中理钓丝。欸乃数声归去晚,渡头遥和采菱词。”这是叶振甲的“大田八景”《南涧渔歌》的景致。

我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生活在大田城关,可惜的是,我已经无法感受到叶振甲的摇橹之声。从大田一中的校门口,过东街口,再过南门的打面店,过前街口,再过第一道南门桥,桥边上马戏团的营地还在,有一座偌大的环状木桶,据说自行车能在桶内飞奔。我没兴趣观看,每每走过去,确实能听到自行车的轮胎与木桶碰撞的声响。再往外就是几家小店,再往外就是永德公路与南门的相接处。张扬的高大的柳树伸展着柔软的身姿,投放着浓郁的阴影。这种浓荫按我先祖的话说,就是“浓荫不让白云居”。这是深存在我内心里的一句诗句,这句诗句是我的先祖用来赞美祖宇而烙下的美词。在这种阴影之中,有一群让我一生都能记住的驾驶员,他们是大田最早的陆路交通的使者。从南门口到福塘上石牌岬,这段路途原有自行车运载驾驶,只要几个硬币的份额就可以节省些许的时间与劳累。一排又一排的自行车摆着,不亚于时下的共享单车。自行车主则坐在柳荫下面,只要客人来了,他们才按队列站起来。南门口也算是自行车的交通站了。

大田的汽车站选择在东门,大概也是源于永德公路的东门桥。东门桥与镇东桥有一段距离。当年建桥时,选择在东门外,应该是不想破坏镇东桥的缘由。

大田汽车站早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1日就成立,只选派站长一人,员工1 人,归属永安办事处。选址在南门张家祖祠,1954年迁东门,借民房设站。1957年才建站房和仓库。1985年建职工用房。2019年再迁温镇。大田的汽车运输自民国27年始,承载了闽中到沿海的运输功能,在抗战时期虽相对弱化,但也衍生了私人运输公司的产生。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南门车合作购买了汽车一辆,开办营业业务,始建了大田城关私人运输业务。

大田交通的发展,解决了城镇居民的出行,兴泉铁路的开通拉近了闽中与沿海的距离。对于大田民众来说,位于城北的大田动车站又将是另一座城门,它打开的是速度,是效率,是人们幸福与追求的大门。如同田钟台的预言,瑶坛直坎接云开,玉辇乘乾拥日来。

笙歌逢治世,城市的发展是人们追求的共性显现。南北大街从新建之后,承载了大量的城市功能。20世纪90年代,南北大街进一步拓展,过福塘搭石牌岬,与省道公路对接。南北大街所显现的不仅是大田城市规划的整体方案。而是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一个巨大平台。

许多年,南北大街承载了玉田,红星、福塘、温镇,石牌等村的元宵活动。元宵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大田保持了厚重的传统节目。板凳龙、祭祀、社戏等项目尤为突出。叶振甲的《大田元宵绝句》记载的项目,有柑宴、羯彭、燃爆竹、游火龙(板凳龙、龙灯)、竹马、元宵灯等,灯展大部分是在镇东桥,古寨必悬挂元宵灯,村庄必游龙灯,孩童必骑竹马。

在大田,这些不是古事,它们一直生存在百姓之间。大田板凳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在保护与传承元宵传统节目上,板凳龙越发地显现了从农村到城镇的发展状态。叶振甲时期的灯龙,是“沿流明火树,光射几重滩”。而在时间上也是“谯楼玉漏残”。流传至今,依然没有改变。龙的文化元素,在大田显现在板凳上面,体现得如此完美大方,着实是令人叹为观止。把一年的期待,把一年的收获释放出来,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些字眼泛出的光彩组合起来,让一代一代的年轻人记住,记住龙的精神,龙的文化。

元宵节,南北大街接纳的是更多的祝福与传承。按规矩,玉田村和红星村的板凳龙在各自的祖房进行接龙,接龙后出游在各自的区域,然后出游在街道上。这种游动的模式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龙与龙之间却能按时间的转换进行对接与退让,让更丰富的情节留给对方。板凳龙留在南北大街的身影,让多少的孩子期待着元宵节的归来。只是,几年前,南北大街弄丢了板凳龙,弄丢了元宵节这个富有意义的活动。当人们期待它再出现时,板凳龙又归位了,回到村庄里,回到田野之间,这似乎应验了大田的古语,龙现于田,其吉如祥。

城市的发展是宽容的,是人们共同意愿的体现,如今在没有城墙的空间里,城市的规划留存下来的记忆,只在一个转身之间,它们又是另外的风景。

(本文选自《城关记忆》,发表时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