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党和政府关心我,心意领了,给我的钱,我真的不要,现在的生活好,吃的喝的都不缺,感谢党给我们带来好生活!”6月21日,大田县民政局老区办工作人员来到石牌镇下洋村,慰问革命“五老”人员魏正桂,百岁高龄的老人拄着拐杖微笑拒绝慰问金和物品。
魏正桂出生于1924年2月5日,是中共地下党的老接头户。1937年2月,大田县建立中共武陵小学支部,此后,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革命活动扩展到了永安、宁洋、漳平、永春、德化、南平、沙县、尤溪等地区。其间,地下党在下洋村建立了革命秘密据点,魏正桂和兄长魏正洸长期给地下党员及游击队员提供帮助,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给地下党战友们送饭、放哨
下洋村位于石牌镇东部,山高林密,全村土地总面积7753亩,其中林地面积5564亩。村庄距离县城17.5公里,在过去没有公路的年代,交通闭塞。
1984年,下洋村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革命老区村。
“我姐姐嫁到了武陵乡,姐夫和地下党领导人林大蕃是族亲。”魏正桂告诉到访者,革命战争年代,其姐夫林兴转与担任中共武陵小学支部、武陵小学中心支部、大田县委、闽中工委、闽西北特委书记等职务的林大蕃,为了开展革命工作,经常带着地下党同志到下洋村活动。魏正桂和兄嫂及家人给战友们送饭、送信、放哨,做好留宿同志的隐蔽和保护等工作。
魏家的老房子在村口山脚下的小溪边,为木头架构的瓦房,左侧建了附属的独立小土楼。如今,
老屋已经破败,没有人居住。
“以前,村民进出村子走小路,都沿着我们家老房子前面的溪边经过。”魏正桂说,每当地下党员和游击队员到来时,人数多就住到房子对面的山顶密林里,大嫂刘金英在家里做好饭菜,自己和哥哥负责去送饭;如果来的人不多,就安排住在自家小土楼里,土楼上层住人,底层关羊,伪装成羊圈。兄弟俩轮流到村口外放哨,确保住在家里的人员安全。
老人介绍,为了不被反动势力发现,他们给地下党员送饭都是偷偷上山,刘金英每次给地下党员蒸米饭,自己一家人喝番薯汤充饥。
不惧生命危险当接头户
接头户和基点村是党组织和游击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当接头户都要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经常有人被反动派抓起来灌辣椒水。”魏正桂回忆,自己的姐夫林兴转就是一位革命烈士。
《大田党史资料》记载,1944年7月14日,大田县国民党“剿共”大队连同大田保安队、警察中队、侦缉队、暗查队,以及特务武装等共计3个团以上的兵力,突然进剿武陵安根据地。当天,有149名革命家属和革命群众被抓走。接着,敌人分兵包围桃源兰玉、王山,上京丰田,太华汤泉,石牌京程、拱桥和漳平县西埔等主要革命基点村,疯狂地血洗革命基点村。
同年11月,根据地有55人被先后活埋和枪杀、5座房子被烧毁和拆毁、17个村庄移民、755户2930人背井离乡;革命青年刘兴柱、刘其极,地下党员林初生、池升富、林欣央等人被杀害在街头,敌人挖出他们的心和肝与猪肝一起煮食;接头户刘绍珠、林龙使、陈香治、魏中娣,被活埋在六目菜山。
“这一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闽西北共产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围剿’,在大田县设‘特种会报’‘五县联防办事处’等机构,疯狂搜捕和杀害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大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林克源介绍,反动派利用地主绅士发展情报员、建立情报网;实行清乡,实施联保切结、移民并村、空室清野,筑碉堡、发民枪,加强特务活动,策反自新叛变;采取划分军事区的办法进行搜剿,强迫民众组织“守望队”,在各地要隘处盖茅棚、搭草房,使地下党寸步难移。
所幸,魏正桂和其兄嫂的身份没有暴露,下洋村建立的革命秘密据点保全。
政府定补,乐观和善身体好
1985年春节前后,大田县两次审定革命“五老”人员661人,其中有烈士70名、离退休干部32人、在职干部8人。
“在所列的花名册中,生活在农村的革命“五老”人员共559名,其中已故者279人。”大田县民政局老区办主任詹金花介绍,当年9月,大田县委处理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办公室、党史征集编写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编写《革命有功——处理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专辑》一书,书中的《大田县老地下党员、老接头户、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苏维埃干部花名册》记录:魏正桂,男,1922年出生,接头户;魏正洸,男,1917年出生,接头户。
当时,大田县委、县政府给革命“五老”人员颁发了荣誉证书,解决实际困难,给予定补46人,每月补助770元;生活困难临时补助38人;恢复城镇户粮9户37人等。2024年,大田县革命“五老”人员生活补助金,已提高到每个月1980元。由于魏正洸去世早,政府对其妻刘金英进行生活补助。1939年,14岁的刘金英嫁到魏家;2014年,89岁高龄的刘金英去世。
“我妻子是贤内助,我一辈子都在种地,家庭里里外外全部由她打理。”魏正桂的妻子比他小5岁,2017年去世。夫妇俩生育有8个子女,三子魏开日、四子魏开弟、五子魏开尾在家轮流照顾老父亲。现在,老人和大儿媳一家住在一起。
下洋村党支部书记魏吉文感慨,魏正桂是革命的财富,也是村民的榜样。老人一生乐观、质朴,始终与人为善;他对生活要求不高,喜欢在餐前喝一小口自家酿造的米酒,笑口常开心态好、身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