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蕃烈士雕像
林大蕃烈士
大田县武陵乡桃溪村西河祠——闽中工委旧址
●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今年是建党103周年,4月至7月,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在81年前,大田县地下党在时任闽中工委书记林大蕃主持下,举办党员骨干训练班,学习党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反对自由主义》,加强了党性锻炼。”7月1日,大田县武陵乡组织党员到桃溪村闽中工委旧址,举行党日主题活动,乡党委组织委员田起钞向参加活动的党员介绍道。
组建抗战时闽西北第一支革命武装
林大蕃是武陵乡桃溪村人,1916年1月出生,1937年2月入党。他是抗战时期大田地下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历任中共大田县委书记、闽中工委书记、闽西北特委书记兼闽西北游击支队政委。
桃溪村龙母山下的西河祠,是闽中工委的机关所在地,林大蕃等许多革命者,经常在这里秘密开会、开展革命斗争活动。如今,旧址开辟成为展馆,墙壁上、玻璃柜里,布置了有关地下党组织的革命史料。
“林大蕃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20岁初中毕业后,拒绝了国民党县党部的高薪聘请,回到家乡发动乡亲集资建校办学,并出任武陵小学校长,决心以办学救国。”田起钞说,林大蕃以学校为阵地,开设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组织“读书会”“同学会”“儿童团”,广泛联系当地群众和各校师生,宣传抗日救亡道理,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等。同时,发展党员,把党组织活动范围扩大到武陵乡的桃溪、百束、武陵、红君,桃源乡的兰玉、王山,谢洋乡的科里、和春等乡村,以及城区的大田县初级中学等。
1939年冬,中共大田县委成立。林大蕃积极开辟游击根据地,建立游击基点村,组织农民自卫队,并从中物色骨干秘密组建了县委游击队——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闽西北第一支革命武装。
“71号”授课党员干训班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新的反共高潮,各地形势严峻恶劣,需要提高党员素质。为了使党组织在“荫蔽精干”中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林大蕃在武陵安、丰田、京程,漳平县的吾祠、凤山,宁洋县的梨后坪等基点,举办多期党员骨干和党员训练班,提高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带领党员和人民群众同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
“1943年7月,闽中工委在上京乡丰田村丰田寨举办了党员骨干训练班。这次培训班为期一个月,是历次培训班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学习内容最丰富、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田起钞指着墙上的资料介绍,特殊时期的特别培训,保守秘密是第一要务。工委辖下的40多名边委领导和党员骨干,报到领取材料时,同时领取一份《保密守则》。大家一律戴面罩、用代号,不互叫名字、不相互打听对方情况、不讲本地话和土话。林大蕃的代号是71号,取自建党日。他亲自授课,要求学员认真学习贯彻延安整风精神,检查对照自己,加强党性锻炼,坚持革命气节,与国民党顽固派做坚决的斗争。
他牺牲在79年前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林大蕃奉命率领闽西北挺进游击队突袭大田龙门乡保安队,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围追堵截,浴血奋战9昼夜。9月30日,29岁的林大蕃在永安县西洋乡内炉村遭敌阻击,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龙门战斗中牺牲的林大蕃等英烈被葬在永安市西洋镇岭头村分水隔,20世纪90年代初林大蕃遗骸被移葬回大田武陵。
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许多革命者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卓越贡献,林大蕃的家人和亲属有11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光辉的一生,无愧于以建党日作为化名。岁月悠悠,丹心可鉴,“71”号与他的战友们的英雄事迹至今依然被人们传颂。
(本文图片由大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