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田匾额 文化瑰宝 2024年09月27日

清乾隆《奉天诰命》圣旨匾额

明隆庆田一俊《会元》

清嘉庆吴腾汉《拔元》

清同治左宗棠《拔元》

清光绪刘铭传题写《功牌》

●涂智靖 文/图

中华匾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发轫于春秋,成熟于汉唐,盛行于明清,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绎着一幕幕令人炫目的历史光景和文化盛宴。

大田县居闽中腹地,山清水秀。治县虽迟,然生其地者,被服先贤之化,家礼乐而户诗书,故文章结义,科第宦游,后先辉映,历代进士达四十人,举人数不胜数。

大田县民间存有不少匾额,或居祖祠大厝,或存厅堂庙宇,或湮于历史尘埃,或流徙乡梓之外。内容涉及功名教育、旌表贺颂、官吏职衔、府第堂号、修身明志、宗祠庙宇、园林建筑、商家字号等,如《会元》《恩昭齿德》《儒林郎》《也足》《明伦堂》《如隆号》。匾额多用繁体书写,留有不少华夏传统文化元素,是一份珍贵的史实第一手资料和精神遗产。

地方特色 款式多样

大田匾额的制作形式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大田乡民由中原迁徙而来,民居建筑风格亦传承中原,然受山地狭小的限制,房屋建筑比较矮,厅内空间小。匾额亦因地制宜,尺寸相对较小,现有的匾额尺寸大多在0.9米—1.8米之间,极少有超2米的。匾额形制有华带牌、横幅匾、画卷匾、册页匾。

济阳、屏山、吴山、华兴、早兴等乡镇,早期为德化县管辖,因此其辖地匾额大多为德化款式;上京、桃源、武陵部分村镇,明清时期为宁洋县所辖,辖地村族匾额则是宁洋县款。常见的多为横幅匾,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朴实,不做作。

匾额需要长期悬挂,选材上多用干燥不易变形且易于雕刻的杉木。匾额分有框和无框二种。有框匾构架通常采用榫卯立框,底板穿木条拼板,框边开槽将底板嵌入而成,有的为了减少榫卯制作的繁琐,会直接在平板上压边框。无框匾虽无框,但亦采用倭角(亦称委角、抽角)制式,有的在边沿还设起线、鎏金。

文字匾式写好后,要把字样拓印下来,然后描绘到匾额之上;文字排列好后,按轮廓线进行雕刻;雕刻完后上灰填缝,有的要上布上麻,最后打磨抛光、铺底色、上漆、鎏金(贴金)、上桐油等,经十几道工序才算制作完成。

雕工多样 美轮美奂

大田匾额制作工艺有平板阳雕、平板阴雕、带框平板镶嵌、平板阴线阳雕、带框堆灰漆雕匾、平板走边字、平板金沙字、平板写体字等多种。

清道光年间,史致光(清乾隆五十二年状元,任过福建巡抚)为大田县太华镇魁城村人、候选清军厅直隶州同连梦麟立匾《分符刺史》。此匾即为无框匾平板阳雕,其阳工、金水饱满,布局严谨端庄,笔画疏朗舒展,工整美观,气度非凡。

阳雕也称“浮雕”,底板通常采用纯矿彩或矿彩加碎贝(螺钿)铺设,或红底,或黑底,也有漆金底或金沙底。字体通常采用鎏金或贴金铂,有的字体采用墨黑。边框主体刷黑色或红色,有的描金点缀。其中,边框采用雕刻鎏金形式的,最为耀眼、富丽堂皇,但这种匾额在大田区域比较少见。

名人手笔 意义不凡

大田县内能见到的匾额多为彰显功名的科举匾、县府表彰乡贤颂德贺寿的匾,以及堂号匾。其中,颂德贺寿匾作为对本邑乡民的宣扬教化,存量最大。如清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福建兼署巡抚印务董教增,钦命提督、福建全省学政通政使司吴椿等人共为大田县建设镇人高建丰题匾《圭璋特达》,表彰其德才卓绝,与众不同。清大田知县雷之龙奉帝王旨为奇韬村民方肇祯诏匾《恩昭齿德》,表彰其高寿与德行。

旌表圣旨匾额仅见存两方,一方在均溪镇玉田村清乾隆进士范森家族,字显《奉天诰命》,方框绘双龙戏珠、鎏金篆体;另一方为清代《圣旨:奉天敕命》,在梅山镇清道光年间清官吴腾汉家族手中。

大田县不少匾额出自历代状元、宰相、名臣名士之手笔。如宋理学大家朱熹,清代名臣李光地、左宗棠、朱珪,状元史致光、章鋆、庄培因,榜眼戴瀚,探花董教增,名将刘铭传等题匾。

朱熹游历大田,留下不少墨宝。屏山乡就存有一匾《远思窗》,并盖有二印,一章“朱熹之印” ,一章“晦翁”。“远思窗”意为望着窗外深思,想问题。应系为书斋、书房题匾。在太华镇魁城村也发现一方朱熹《梅所》的题匾。

清代理学名臣、宰相李光地曾为吴山镇科山人刘彝、刘钰题匾,名《孝义流芳》,匾额上款题有“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为”字样,系表彰刘氏孝行重义行为。李光地为福建泉州府安溪人,安溪与吴山镇科山村毗邻,题有此匾,邻亲可见。

大田名士、明代礼部左侍郎教习庶吉士田一俊,隆庆二年(1568 年)得会试会元(第一名)、殿试二甲第三名进士,钦差督理粮储福建布政使司参政周贤宣送匾《会元》。田一俊为官清廉,“禔身严苦,家无赢赀”。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诏赠礼部尚书,谥文洁先生。其个人著有《钟台集》十二卷,《明史》入编“田一俊传”。

文人墨客牌匾常有,军功匾额鲜见。然名不经传的屏山乡和坑村,却存有一方五品军功《功牌》匾,此系清代名将、时任头品顶戴、督办台湾防务、福建巡抚部院一等男刘铭传颁发,立匾人屏山乡和坑人林秉成、林秉捷。

历史瑰宝 专辑出品

数百载星移物换。可惜有不少本土较有分量的科举匾额,在大田县已无留存,如:武陵乡光绪朝武探花林宜春《探花及第》及乡试《武魁》匾额,田琯、田顼、范森《进士》匾等。诸多祖祠、宗祠悬挂的《文魁》《选魁》《贡元》《明经》等,多为后人仿制题匾,彰显其名,以昭后世。

大田籍名士匾额有记载可循,有梅林会元田一俊在永春天马岩题的《大梦先觉》匾,在大田东坂塾堂题的《德胜金诚》,然塾堂已毁,老匾无存。武陵乡光绪年间武探花林宜春在广平镇文昌阁题的《胜甲田阳》匾,也是“百年昌阁今犹在,不见当年古匾联”。原文庙历代挂匾《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帱载》《圣神天纵》《斯文在兹》《中和位育》等,因1963 年1月9日的一场大火而庙毁无存。倒是朝廷敕赠给吴腾汉的《奉天敕命》匾,鄜州百姓敬送的《月朗风清》绸布匾尚留梅仙旧居堂上。

所幸,有不少大田匾额或留存藏家,或得到家族认真保护,历经风霜,魅力犹存。为保护和传承大田历史文化培足肥腴土壤,大田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福建大田匾额文化》认真收录了200 多方匾额,分两个部分、八个类别,介绍了华夏匾额的由来及演变与功用、大田匾额的特点和状况,让本土匾额清新面众,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