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356线拱桥路段高速公路与国道交叉(陈基攀 摄)
●讲述:陈基攀
我是一个老公路人,在大田公路系统工作了30多年。和许许多多奋战在公路一线上的公路人一样,我的生活,我的年华,与公路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因为热爱,所以记录。我眼中的大田公路发展历程,只是一些点滴,并不全面,算是一个视角、一种记录。
翻开《大田县志》,最早的大田公路开建于民国26年(1937年)9月,时值抗日战争,省会迁址永安,为支援前线,省道泉州后诸至永安茅坪(305线)穿境而过,为境内第一条公路。该公路民国26年动工,次年7月竣工。民国31年,因抗日战争,奉命自毁大田至德化路段。
靠人力建成 第一代大田公路
20世纪70年代,我还小,听母亲讲,她小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吃,跟着她的父亲、叔叔们,从尤溪坂面正山(她的娘家)走山路去新阳,当时叫新桥,去换购粮食。那时,母亲七八岁的样子,早晨三四点出发,走到新阳,天刚亮不久,买了米,不敢耽搁,马上挑着米赶路回家,天黑才到家,记忆深刻。
从《大田县志》可以看到,在大田还没有公路之前有五条古道通德化、尤溪新桥(新阳),往建设、漳平、永安。古道最宽的只有1米至1.7米,用青石条铺就路面的就算很豪华了。还有就是水路。“下通尤溪二百余里,距省城七百余里,载货驶往尤溪,三日可达;直驶福州,八日可达。复由福州驶回大田,则需半月或二十余日。船小价昂,故平时载运多至尤溪而止。若相较地势,开筑公路,直达大田县,则数句钟可到。交通便利,莫过于此。”这是县志的记载。
由于交通闭塞,过去,山里的木头要运输基本靠水路。人们砍伐山上的木头,然后用木骡子拉到河里做成木排,沿着河道放排放到福州。常有劫道劫木排的,因此,许多排工都武艺了得。传说有木排遇到劫排的,排工发力用脚下压,能将木排压下水达到排工腰部的程度,劫排的人看排工武艺高强,只好作罢。
大田公路真正的大规模兴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翻身做主人,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激发。县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县政府成立支前公路修建委员会,连续三年组织大批劳动力,修复改建永大德公路。1958年后,掀起全民办交通热潮,其间,修建省道梅林至广平(铭溪)干线1条,县道桃源(梅里)至泼水、上京(车站)到矿务局2条,开建大田(城关)至广平1条,建林业专用道10条,大体建成了现代大田公路网的主骨架。
值得注意的是,县政府是以组织大批劳动力的方式建成了第一代的大田公路,也就是大田公路网的主骨架。当时生产力水平还较低,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大部分的土石方,架桥都是以比较原始的人工办法进行,开山遇到石方用炸药炸开,架桥先搭拱,然后铺条石嵌起石拱。早期的桥梁桥面还是用木质的,但是干线专养后很快就改成了水泥桥面了。1958年前后有不少德化、南安、永春、惠安的闽南老百姓来大田参与修建公路,公路建成后,许多修建公路的民工就直接转成养路工人。
听老一辈养路工人说,以前路上跑的大多是烧炭的汽车。最早交通警察的职能也属公路部门管辖,我查了大田县志,那是1954年永大德公路改建竣工后,恢复汽车运输,由永安总部派车驻点承运。到了1960年前后,因当时汽油紧缺,大田汽车大队将55辆汽车改用木炭做燃料。大田县人民政府指示交通局组成桃源、梓溪2个木炭队烧炭供应。1961年生产木炭52万公斤。当时汽车集中管理,个人很少有汽车那样的大样财产。
机械化推进
公路大发展
公路大发展,国省道为首,掀开持续至今的公路建设大热潮。
1992年省属的公路段体制下放,三明公路分局改名为三明市公路局划归市属。大田公路段更名为三明市公路局大田分局。地方政府主导的公路建设大热潮正式开始。1993年5月,大田县按照省政府加快公路干线“先行工程”建设的部署,省道212线三明三元至仙游郊尾大田段98.54公里改造动工。按二级公路标准修建路基宽10.5-12米不等,混凝土宽9米。荷载汽-20,挂-100。由县212工程指挥部和县交通开发公司组织实施,省拨款补助1亿元,个人集资、捐款以资代劳1000万元,银行贷款2.78亿元。当时以各乡镇划包路段的方式进行,一周一评比,一月一进度,公路分局出技术员,全程负责技术方面的指导,当时还有使用一些人工作业,如挡墙砌筑、木模板搭建、道路整平等等,使用了较多的机械,如铲车、挖掘机。挖掘机装炮头进行石方改小等,而市公路局则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盾构机对总长2.5公里的石马岬隧道进行施工。到了2003年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施工的时候,工地工人作业就很少了,施工基本上是各种机械,包括砌筑挡墙的施工,基本上都被现浇片石混凝土所替代,施工模板也采用大块模板,提高工作效率。
省道三郊线1993年5月开工,1997年10月竣工。泉三高速公路2003年5月开工,2008年12月竣工通车。2000年6月至2008年2月,省道307线梅林至岭头公路改造竣工。当时的306线现改名为省道217线,省道307线纳入国道356线。
随着先行工程的头炮打响,其他县道、乡道、村道的升级改造在随后的20年间纷纷加快。修先行工程的时候,有人说县道管大线的土路太不好走了,要求铺成柏油路,通过努力,管大线土路改造成了柏油路。管大线在2006年又进行一次改造并加铺水泥路面。
修好路
百姓富
要致富,先修路,修路的同时,路的发展拉动各行各业联动发展。大田矿产品丰富,20世纪70年代有车队:大田货车队、县汽车运输公司车队,县铭溪硫铁矿车队、上京矿务局车队、县前锋硫铁矿车队、县汤泉铁矿车队、县煤炭公司车队、县林业车队、县供销车队、县粮食局车队、县汽车保修厂车队、县氨厂车队、县乡镇企业车队、乡镇企业车队等等。90年代后很多车队都私有化了。车辆保有量随着公路社会经济发展在大大增加。除此之外,发端于八九十年代的大田水泥产业大大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当时川石铁矿,由于长年使用重型车辆运输,管大线东坑至建成路段的柏油路面被磨出了路面的基层——片石层。磨得光溜溜的片石层还维持了好几年的重车交通,后来改造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直到现在。
公路养护部门除了在公路修建全过程担当技术主角的同时,有时担当业主单位,有时担当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角色。同时在公路养护领域也做出许多卓有成效的业绩。
查看县志知道,大田在20世纪70年代的运输汽车队大多和矿产品运输有关,加上80年代发展起来的水泥行业,汽车运输大多吨位大。随着工业发展进步,能生产功率更加强大的汽车发动机,加上改建后的公路宽、平顺等因素,公路运输的吨位一直在增加,超限运输问题困扰了大田公路服务几十年。212工程省道刚建好的几年时间里,22到24公分厚的水泥路面很快就被重车碾压得支离破碎,公路部门先是按规范进行置换板修复,把水泥路面加厚,但是没用几年还是不行,后来摸索出来用加铺的办法进行大修的技术,就是用击碎机将原有的水泥基层包括面层笼统地击实作路基,那击碎机有百来吨,加上重力作用,把路基打得非常厚实后(需跳过涵洞和桥梁),再按规范加铺稳定层和加厚的面层。这样,在公路承载超限运输的情况下使用年限大大增加,而在超限运输的作用下,许多桥梁涵洞也发生了裂缝、错台等隐患,公路部门及时加固或者拆除重建。20年间,当时的三郊线(现在的省道217线)61座桥梁进行加固的就有56座,其中拆除重建的有7座。
随着道路管理的规范和加强,超限运输的现象越来越少,加上公路养护技术和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大田公路承载着百姓的生计和希望,越来越宽,越来越好。
2023年,大田新建的铁路通车,大田第一次有了铁路。
有一位大田籍的养路工人叫翁景培,对公路非常有感情。1986年退休后,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全省大部分县城。每年秋季,晴好时节,单人独骑,沿途绚丽的景色带给他绝妙的回忆和愉悦的心情。10年间,他出游13次,行程万公里以上。沿途看见养路工人操作不当,他还会上前指点。有一次在路上,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突然决定:要坐飞机一趟。于是他骑着自行车到福州,购买福州到厦门的飞机票,将自行车也托运到厦门,然后从厦门骑着自行车回大田。
回望过去,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一次,与公路部门一位年轻工程师同车,他说:“现在,很多国外高等级的桥梁建筑大学学生,都来我们国家的建筑施工单位实习,我们有些现已升级不用的技术,对他们来说都还是很先进的。”听闻此言,我的内心十分自豪,祖国强大,我们的路才会越来越宽,老百姓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