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制作包子
学生在学习包装月饼
●大田记者站 颜全飚 罗珍华 文/图
揉面、擀面皮、装馅、包包子……9月11日,在大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当家·微梦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动作娴熟,不一会儿餐盘上便摆满一个个纹路精致的包子,孩子们脸上充满了收获的笑容。
近年来,大田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建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教育、康复、职教”一体化办学的新路子,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帮助一批批残疾孩子实现了就业梦想,得到当地社会认可和普遍赞誉。大田县特殊教育学校探索“教、学、做”培智一体化职业教育经验做法,入选“福建省第四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成为培智学校劳动教育、德育教育、职业教育三者合一的典范。
学一门实用手艺
由于特校的学生个体情况特殊,毕业后,在家中因缺乏训练,所学的知识、生活适应本领逐渐退化,不仅就业成问题,甚至连起居都成问题,家庭负担沉重。如何让这些折翼天使掌握一门实用的职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从而真正走向社会、融入生活?
大田特校立足实训基地,探索职业教育改革新路径,突破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建立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梦工场”,破解自闭症等特殊少年就业困境。
2018年起,大田特校探索“生活·生存”课堂,利用补助专项资金改造6间教室,建立职业教育基地,设置“花式蛋糕”“花式包子”“花式糕点”“花式饮品”4个专业。同时,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为学生创建真实的职业操作场景。聘请专业教师任教,每天开设两节实训课,将校内患有唐氏综合征、自闭症和轻中度智力障碍的七年级以上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到不同组别学习,掌握食品加工技能。基地被列入三明市首批实训基地校。
“学生们很喜欢美食课,能够自觉进教室上课。”大田特校校长林幼春介绍,美食几乎对所有孩子都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学校也是基于此,选择美食为实训内容。此前,学校也开设了推拿和种菜等实训课,推拿枯燥,寻找穴位对于特殊学生难度大;种菜周期长,刻板记忆无法强化,学生们普遍不喜欢。
“我很喜欢实训课,它让我学会了做好多种蛋糕。”九年级学生小欣在实训基地学习制作花式蛋糕,起初不会操作,在老师耐心指导下,逐渐能严格执行蛋糕制作步骤,如精准测量材料、仔细搅拌面糊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小欣不仅掌握了蛋糕制作技能,还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
“欢迎光临。”“这是芒果椰汁西米露,味道很好哦。”“谢谢惠顾。”每个工作日下午4点30分以后,小欣和同学们把课堂制作的食品送至校外的梦工场门店销售。小欣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掌握了文明礼仪、介绍商品和结账等职业技能。
有一份实在工作
“学校结合‘小当家·微梦想’职业教育评比,每学期开展一次职业技能比拼、一次成果展示,评选‘微梦想家’及提名奖,为全校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学习榜样。”林幼春介绍,通过“二晒”活动,提高了职业技能,增强了自信心和荣誉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梦工场因运行机制健全,所销售的食品供不应求,从2021年6月营业以来,共结余6万余元。学校建立“梦工场”专户,出台职业教育“奖优扶贫”机制,2023年秋季起,设定每月5日为“职教日”,按月按等级给职业组学生发放“工资”,激发学生积极性,强化实践成果。
“我把工资交给爷爷啦!”高二学生小森在去年9月获得职业励志金一等奖,拿到奖金很欣喜。
“很感谢学校和老师们,小森现在状态越来越好了,能够独立完成包子的制作,以后他的工作不愁了。”小森的爷爷欣慰地说。
“经过学校的培训,我儿子动手能力变强了,现在还被大田特校聘到‘梦工场’工作。”学生小魏的母亲感激地说。小魏患有智力障碍,身体会不自觉抽搐。刚开始学习烘焙时,精细动作经常出错。他做事有股认真劲,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力克服困难,毕业后,已经能够做出完整的产品。
小宏是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经学校老师悉心教育引导,进步很大。初中毕业后,学校介绍他到福建硅光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爱心企业,从事流水线工作,至今已工作4年,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
“孩子能够找到工作,我们很开心。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小宏的母亲聊起孩子的变化,甚是欣慰,“感谢”一词频频出现。小宏以前独自出门,她的心总是悬着,现在很放心了。公司的负责人也向她反馈,以前,公司组织团建时,总要叮嘱同事要特别留心照顾小宏,现在都不用操心了。
大田特校不断创新办学特色,培育爱心,启迪心智,让自闭症等特殊少年掌握职业技能,获得新生,找到自信,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梦想。近几年来,有不少学生慕名从上海、厦门等地转学到大田特校就读。目前,这个学校在校学生突破200人,办学规模位居全市县级特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