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录:罗联浔
大田县梅山镇西书村,有个自然村叫风钱岭,位于西书洋面的中部。一听这个地名,我就心生好奇。
村里人说,自古以来,这个地方的人都很会做生意,主要从事经营木材、开采银矿、贩卖食盐等生意,钱就像大风一样刮到这里,因此被人称为“风钱岭”,一直沿用至今。
在风钱岭的带动下,梅山不仅出了很多擅于经商的人,而且形成了一股为富见仁、以善修身的好风气。
清代的吴仲察就是典范之一,他们家与风钱岭相邻。关于仲察公致富的一种说法,是他参与万银场炼银而致富的。传说他年轻时家里贫困,买谷碾米挑到二十多里外的香坪万仁场(亦称万银场)炼铁炉售卖,赚些零钱维持生活。
有一次,仲察公挑米至铁炉处,突然铁水结成银块,他离开后,仍出铁块。后来,接连几次如此。炼铁老板感到惊奇,心想此人必为大财主,遂邀请仲察公合股。仲察公没钱投股,不敢答应。老板说不必出钱,只合股即可对半分红。仲察公又以挑米为生无暇住炉为借口,拒不答应。老板考虑后,叫他脱件衣服挂在炉边,就算合股。从此以后,铁炉天天出银块。老板也很守信用,将所得的银块对半分红给仲察公。仲察公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巨富,他在邻近四乡买田两千多亩,年收租谷三千石(每石一百二十斤),在漈头建兴隆祠、高楼祠两座房屋。
相传,仲察公致富后,每年拿出三百六十担粮食,分别用于学堂、扫墓祭祖、修路之用。在自家磨房里,仲察公看到贫穷人家来偷米,都当着没看见,悄然躲开。只是,在过年家庭团聚时提起,并告诫家人,碰到困难可怜的人,哪怕人家犯了点小错误,也不可去为难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仲察公发家致富的万银场,隶属于香坪村,2006年和另一个自然村富裕坪,一起被尤溪街面电站的闽湖淹没。
香坪村是远近闻名的中国传统村落,人称香坪有“三奇”,其一是莲花井,泉水从石缝冒出,是一串串的水泡,如鱼吐泡;其二是叶氏宗祠夏园坊的后花台有一块巨石,人称出米石,因有人太贪,用木棍去捅,结果就再也不出米了;其三是长园堂的后角柱会出油,每天流出的油足够一家人煮菜,后来有个妇女梳头抹油,过于浪费,以致油柱不再出油。
香坪村是梅山叶氏的源头,其后裔分别开基到本镇的西坑村、华兴镇的京口村、均溪镇的城东村和文江镇的民主、大文、昭文等地。西坑村与西书村相邻,也是全村姓叶,民国时期出了一个能人叶清瑞(人称西坑瑞),外出做官,是附近出了名的富户。他和吴仲察一样与人为善,心胸开阔。其长孙叶聿壮说起爷爷,眼里充满了敬佩,倒豆子似的说了许多故事。
一日,有个小偷大白天潜入叶宅行窃,被西坑瑞的家丁逮了个正着,捆在厅堂“赤脚柱”(客厅最外面的柱子)听候西坑瑞处置。傍晚,西坑瑞去四十八都赶圩回来,一眼瞥见“赤脚柱”捆绑着一个汉子,问下人怎么回事。得知拿下一个窃贼,西坑瑞说:“不是贫困潦倒万不得已,谁愿意当小偷。”
西坑瑞不声不响地给他松绑,还给他三个银圆,言辞恳切地跟他说:“你快走吧,今天我放了你,以后不要再做小偷了。今天你要是碰到别人,那你是够受的了。”还故意吓唬他说:“等我儿子回家就会把你送去法办,你就走不了了。”
因为家里富裕,时常会有穷苦的佃农到他家借粮借米,一般都是早饭前来找他。对此,西坑瑞跟家人定下了一条规矩:前来借谷子者,留其吃早饭;前来借大米者,不留其吃早饭。
家人大多不理解其中的深意,西坑瑞解释道:“前来借谷子的,说明他家今早有米下锅,因此还有时间垄谷碓米,留他吃个早饭无妨;前来借米的,多半今天早餐没米下锅,你留他吃早饭,他的妻儿只能在家饿着肚子,眼巴巴地等他借米下锅熬粥吃。”
新中国刚成立时,土改工作组来到梅山乡做调查,从西坑出发,经西书、梅山、沈口、高泉……最后回到西坑,每到一个地方,没有一个人提西坑瑞的意见。这正是他一生救穷济困、与人为善的结果,让他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善行如风。故事虽然早已远去,却一直影响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