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延链补链强链 油茶产业发新枝 2024年12月26日

华兴镇油茶公园

茶农将油茶果去壳。

●大田记者站 林伯郊 通讯员 颜志强 田 亮 林 跃 文/图

“家门口就能加工油茶籽,茶油品质稳定,压榨后的茶麸还能卖钱增加收入。”12月12日,在大田县华兴镇昆山村,村民将晒干的油茶籽,统一送到寻慢农场(三明)有限公司车间进行榨油和精深加工,生产山茶油、口服山茶油和茶油精油等产品。

近年来,大田县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升油茶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油茶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枝。

聚焦深加工领域 油茶闯入新赛道

走进寻慢农场,浓浓的油茶香扑面而来。一粒粒黑色、颗粒饱满的油茶籽,经过粉碎、汽蒸、压榨、提纯、灌装等流程生产出茶油。

“我们的茶油品质好,出油率高,油茶种植户都愿意来这里加工。”寻慢农场负责人程作谦介绍,公司创建于2020年,集种植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业务于一体。以“村集体+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发展油茶产业,现有生态油茶林500余亩,合作社签约油茶林4600多亩。

产品通过引进现代化的山茶油加工流水线,采用古法压榨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增加过滤、吸附、脱水、脱色、脱酸等程序,精炼出的茶油色泽清澈、晶莹剔透,保留了大田茶油原有特色和营养价值。

本地茶油加工多以食用油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想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必须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但人才、资金、技术成为制约油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寻慢农场积极对接福建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研究院,深化“产学研用”,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油茶产业,研发生产出茶油精油、口服山茶油、油茶手工皂、茶籽粉等精深加工产品。

“物理压榨后的茶麸富含天然茶皂素,收购加工后可以生产茶籽粉洗护产品,效益可观。”程作谦说,多年前,村民通常将茶麸晒干后当作柴火,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现在有了精深加工设备,对茶麸进行研磨,加入生姜粉、何首乌粉、玫瑰花粉调和,制作成纯天然的植物草本洗护产品,深受市场青睐。“仅茶籽粉,去年就销售200多万元。”

寻慢农场产品不断丰富,目前涵盖保健、美容、洗涤用品等多项领域。2023年,公司新研发的茶油精油、凉拌茶油等产品,进军海外和上海市场。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昆山村油茶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向新赛道发展,寻慢农场去年的营业收入700多万元。

大田县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基地建设,推行 “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经营模式,促进资金、生产、加工、市场有机结合。持续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在良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机械化设备、茶油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和深度加工及油茶综合利用等技术方面开展攻关,鼓励支持三九军大、寻慢农场等基础较好的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市场竞争力,真正把大田油茶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科学生态管护

持续打响品牌

连日来,在华兴镇杞溪村,油茶种植大户陈捷剑正和工人们一起更新油茶林。

“种植油茶前期投入比较大,政府对新造油茶林每亩补贴700元,后期的管护比较简单,效益很可观。”2014年,在外创业的陈捷剑回到村里,投入160万元承包200多亩林地种植油茶。

油茶经营周期较长,如何选择符合市场消费习惯、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油茶品种?

“油茶树是异花授粉,仅种植单一品种,实际上还是近亲繁殖,自花授粉,坐果率很低。”陈捷剑说,经过县林业局专家指导,他最终选择种植闽43、闽48、闽60等7个油茶品种,通过配置不同品种占比,可以有效提升油茶坐果率。

种植选用的是嫁接苗,6年就能进入盛产期。“相较于传统栽植方式,嫁接苗成活率高、生长快、挂果早、出油率高,经济效益明显。”

想要油茶高产,精细化管理是关键。陈捷剑通过参加县林业局组织的油茶栽培培训班,逐渐掌握油茶栽培管理技巧。在日常管护中,他坚持轻施生态肥,定期修剪,每年组织两次人工除草,促进油茶林丰产稳产。同时,因生产的油茶品质好、香味浓、价格稳定,深受当地和闽南市场青睐。

2023年,陈捷剑共生产销售茶油1600余公斤,营业收入30多万元。

大田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范围遍布全县所有乡村,现有油茶总面积15.3万亩,年产茶油约1800吨。近年来,县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出台油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不定期邀请油茶专家前来培训授课。强化油茶新造和低产林改造力度,加强财政资金补助,持续完善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自2010年以来,全县完成营造新品种油茶林4.9万亩,完成油茶林抚育提高面积7.8万亩。”大田县林业局林木种苗站站长张锦斌介绍,全县推动区域品牌打造,用好“中国油茶之乡”“大田华兴茶油”名片,整合全域品牌优势资源,推行“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统一品牌建设、发展及保护的顶层设计,构建特色品牌集群,把大田油茶做优做强做响。

2023年,大田县油茶全产业链产值达4.1亿元,每年可解决农村就业1万多人,增加农民收入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