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镇五龙山茶园景区 (刘冬春 摄)
采茶 (刘冬春 摄)
苏启绵与郭点胜在共享工厂内查看茶青状态(大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晒茶 (卢国首 摄)
茶叶专家对美人茶茶样进行评审(大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茶叶凋萎(连克墨 摄)
荷兰茶企Moychay考察团实地探访大田美人茶园 (江山美人茶业供图)
荷兰茶企Moychay与江山美人茶业签署欧洲地区战略合作协议 (江山美人茶业供图)
亲农观光成为一种体验性研学旅行(范可杰 摄)
屏山乡大仙峰·茶美人景区(陈广程 摄)
●大田记者站 叶长江 叶紫妍
11月6日,大田美人茶(上海)推广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海峡两岸共通 美人茶加工技术规程》正式获批,实现两岸技术标准的协同统一;大田美人茶进军欧洲,开启国际市场新篇章……
因茶兴业,久久为功。近年来,大田县积极把生态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以做强茶产业为目标,探索共享共富新模式,强化闽台融合发展,持续拓宽茶叶市场,做实产业融合文章,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实现新跨越。
1
工厂共享 抱团突围
“共享工厂场地大、设备全,从5月底开始,我就是这里的常客,做出来的美人茶品质也更好。”屏山乡屏山村的老茶农郭点胜感慨道,过去,他没有自己的茶厂,都是到别人的厂里做茶,不仅过程烦琐,运输中还时常碰伤叶片,影响茶叶品质。
改变,来源于利益联结的重塑。今年,屏山乡以东方美人茶叶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引领,创建共享工厂、共富茶坊,创新“标准化茶青兜底收购、分别类毛茶加工销售、低成本共享工厂资源、专业化烘拼提升品质”4种合作模式,破解了“家庭作坊小而散、品质参差”的发展瓶颈。
“以往,农户制茶普遍采取家庭作坊生产模式,由于技术跟不上,设备也不足,导致茶叶品质不稳定,进而制约了产业发展。”合作社负责人苏启绵介绍,共享工厂按SC标准建设,晒青场光照充足,厂房内通风顺畅,茶农只需按毛茶每公斤10元的价格缴纳电费便可自行加工,或按每公斤20元的价格委托合作社代工,真正实现资源整合、技术共享。
共享工厂的建立,为茶农吃下“定心丸”。合作社还以“一芽两叶”为标准,对茶农手中符合标准的剩余茶青实行兜底收购,既解决了“卖茶难”,又为加工环节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料。不仅如此,茶农还可将自行加工或委托代工的毛茶出售给合作社,由双方共同评定等级和价格,让茶农享有更灵活的销售选择。
“过去,茶叶产量受制于天气,销路还得看茶贩子的脸色,时常会出现茶叶卖不出去,只能积压在茶农手里的情况。”苏启绵坦言,“今年以来,大多数茶农的茶叶都供不应求,茶价平均每公斤上涨超过60元,创下历史新高。”
共享共富模式,正带动更多茶农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群发展。截至9月底,已有邻近乡村的25户茶农到共享工厂内制茶,产出毛茶约3500公斤,平均溢价达30%,户均增收达2.7万元。
2
两岸共标 融合发展
在第二十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品明味明景”促消费活动的大田馆内,美人茶、油茶、红菇等产品摆满展区,许多台湾客商、市民驻足购买。
“我们准备了10款美人茶产品,希望通过借助此次活动平台,更好地宣传、推广大田美人茶。”江山美人茶业大田店经理郑聪莹介绍,公司做好了充分准备,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
20多年前,台湾美人茶跨海而来,在大田落地生根。经当地人精心选育与栽培,茶的口感与品质不断优化,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大田美人茶不仅逐渐在茶界崭露头角,更是成为两岸融合的纽带。
在闽台美人茶合作交流基地的晒青场上,台湾制茶大师张庆泉正带领20余名学员实操“日光萎凋”工艺。“要注意通风时机,避开雨天和强光时段。”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如何根据光线调整摊叶厚度。学员中既有本地茶农,也有来自台湾的青年制茶人,个个专注认真。
这是大田县闽台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大田县积极引进台湾张庆泉、翁潮亮、陈建彰3位制茶大师和县内7名制茶师傅入驻基地,成立闽台特色产业(茶叶)烘焙中心、劳模工作室、金牌工匠工作室,定期举办闽台美人茶技术培训、品鉴交流等茶事活动,不断提升美人茶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促进两岸茶文化的深度融合。
同时,海峡两岸专家不断推动美人茶行业朝着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让《海峡两岸共通美人茶加工技术规程》正式获批,明确了美人茶加工全流程规范,实现两岸技术标准的协同统一,也标志着两岸林业合作迈向标准化、制度化新阶段。
“经过多年发展,大田、台湾两地的茶农关系日益密切,还在杀青温度、揉捻时间等参数上实现了‘两岸共标’。”屏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林开聪介绍,如今,屏山乡亩产干茶从40公斤提高至60公斤,产品通过台企渠道进入台湾、东南亚市场,走出了一条闽台茶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
3
山海共兴 打响品牌
大田美人茶(上海)推广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吸引7家优质茶企及大田美人茶公共品牌入驻;在2025年闽茶神州行(上海站),大田美人茶飘香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大田美人茶亮相第三届“一席东方·上海浦东国际茶文化节”,俘获现场众多茶友的味蕾……
近年来,大田县依托沪明对口合作的契机,与上海联合制定实施《大田美人茶进军上海市场三年(2023-2025年)行动方案》,按照“一年布点、两年拓展、三年发展”的目标,鼓励一批茶企到上海开展门店销售、渠道代理、网络营销,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营销模式进入上海市场。
同心协力、同频共振,架起优势互补的友谊桥梁。随着对口合作持续深化,已有16家上海本土企业与大田茶企开展合作,2家大田美人茶品牌专卖店落地上海,大田美人茶产品入选2024年上海市消费帮扶“百县百品”推荐名录。
10月26日至27日,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知名茶企Moychay公司,到大田县屏山乡欧标美人茶园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与福建省江山美人茶业有限公司签订欧洲地区战略合作协议。
欧洲地区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不仅标志着美人茶欧洲推广中心落地,更标志着美人茶国际化战略取得重大突破。荷兰Moychay公司将作为江山美人茶在欧洲区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全权负责美人茶等产品的宣传、市场推广,让更多欧洲消费者领略中国美人茶的独特魅力。
“Moychay公司还与我们在2026年茶叶销售订单上达成重要合作,提前预订了明年春季的美人茶。”福建省江山美人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鹏春介绍,今年5月起,公司尝试与Moychay公司合作,将美人茶及茶叶衍生产品销往欧洲,现已达成销售额30万元。
大田美人茶漂洋过海,获得欧洲茶客的青睐,得益于生态管理种植和品牌化、国际化运营。大田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茶产业,实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进茶园绿色防控全覆盖,组织茶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SC许可创建工作,不断打响生态美人茶品牌。同时,支持茶企茶商“走出去”,组织或推荐企业参加展览展销活动,推动茶企通过承接订单、建立合作伙伴等途径,进一步推动大田美人茶走向世界。
4
产业共融 绽放活力
国庆期间,大田县在屏山乡大仙峰·茶美人景区举办“茶香龙舞”非遗进景区活动,以非遗市集、板灯龙游乡村音乐汇等特色环节,吸引各地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与茶乡风情。
“我是从三明过来玩的,茶园景色优美,空气也很清新,不仅可以喝到花香浓郁的美人茶,还有板灯龙、乐队表演和特色小吃,体验感非常不错。”提起参与这次活动的感受,游客邹明连连点赞。
大仙峰·茶美人景区位于大田县屏山乡内洋村,是国内首家以“高山茶”为主题,融文化体验、环境教育、文创展示、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景区,是大田首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采用自然农法天然孕育高山美人茶,“山高、雾多、水甜、茶香”是景区鲜明特征,为全国最美茶园之一。
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泉水潺潺,大山深处的梯田上种满茶树。大田县有上千年种茶历史,全县90%以上的茶园坐落于海拔高度800米至1200米之间,独特的宜茶环境,孕育了众多优质名茶,先后获评中国美人茶之乡、中国高山茶之乡、全国区域特色美丽茶乡等称号。
如何充分利用好产业优势,让一片叶子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一方面,大田县积极培育茶旅融合新业态,拓展产业边界,在屏山、广平等重点乡镇建设美人茶生态庄园,挖掘红色茶旅康养、茶文化休闲体验、土堡民俗、研学基地等文化资源,创建了大仙峰·茶美人4A级景区和五龙山生态茶园、灵动济阳2个3A级涉茶景区。其中,“大田美人茶红色之旅”入选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路线、“游古村落·品美人茶”线路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精品线路。
另一方面,大田县不断融合文化体验、文创展示、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开发茶园体验游、茶园养生游、茶区自驾游等项目,创新茶点、茶宴、茶礼、茶工艺品等茶旅融合产品,每年举办高山茶海跑、山地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推动茶产业、茶文化与大健康、大旅游、大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实现茶旅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达25万人次,年收入超1亿元。
悠悠茶香飘万里,小小“绿叶”变“金叶”。经过多年的耕耘发展,大田茶产业蓬勃发展,从种茶、制茶、卖茶,到三产融合、带动增收,让大田美人茶逐渐在茶界崭露头角,并朝着国际市场进军,真正实现了生态与发展、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大田:茶香飘万里 走好共富路
202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