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1年07月14日

后山竹林

●郑仁水

《诗经》中有“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句。不知是不是一种巧合,对于故园,印象至深的偏是矗立于山坡的两棵硕大无朋的马尾松和后山的一片竹篁。《诗经》是以摇曳生姿的翠竹和在风中沉默的松树起兴,其真正用意在后面几句:“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希望宽厚的兄长和知礼的贤弟亲密无间,不要互相算计。更为巧合的是,我阅读族谱时,与我没有血缘关系的祖辈,曾经人丁兴旺,在“仕”这一辈共有七个兄弟,“兄弟阋于墙”,勃谿相向,分崩离析。结果,七个兄弟就像七股流水同时在沙地上消失一般,了无踪迹。那么,于后山种植这片竹林的祖辈,是否对后裔寄寓与《诗经》中描述的一样美好的愿望?将山民种植竹子与源头文化联系起来,或许仅仅是一种愿景。

对于山民而言,在闲置的土地上种植一片竹林,其实用价值绝对大于精神意义。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无需施肥,便能在贫瘠土地上生长,竹根如虬龙四处蜿蜒。不几年,稀稀疏疏几棵竹子便长成一片密密匝匝竹林,这就等于为主人占领了屋后那片土地。春冬两季,竹所生之笋为可食用之笋。尤其是春天,雨后春笋,竞相生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煮一锅佐以酸菜的笋,堪为美味。其实,无论多么高雅的文人墨客,也脱不了生活之羁绊。苏轼被贬黄州时写有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黄州三面皆山,山多竹子,故称“好竹连山”。在南方,翠竹成片,嘉竹连山,触目皆是;列车疾驰而过,窗外不时有连山好竹映入眼帘。童年时读井冈山的翠竹,“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仿佛描写的便是家乡的竹海。对于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而言,有鱼有笋,足矣!文人虽然高雅,又岂能抵挡得了竹笋美味的诱惑?苏轼的老朋友文与可是个画家,善画竹,在洋州筼筜谷画竹,苏轼给他写了一首诗:“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无巧不成书,文与可这天正好与妻子游筼筜谷,烧笋当晚餐。吃饭时,打开书信,笑得把饭喷洒得满桌皆是。当然,对于山里人而言,竹子的意义远不止于食笋,编斗笠、筑篱笆、修墙壁等,都离不开竹子。

郑板桥《竹石》一诗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山民正是利用竹子能把根牢牢扎于岩石缝中的顽强生命力,房前屋后,但得隙地,便见缝插针般植一簇竹子,或占菜地一隅,或据桥堍一席,或面溪而立,或临涧而长。不熟悉乡间风俗者,以为主人植竹,为食笋便利,或以为居而有竹,主人乃高洁之士。殊不知,乡间屋舍不过遮风挡雨,并非借竹陡添几许高雅,而是听堪舆先生之嘱,用来“抵煞”,类似“泰山石敢当”或城市建筑中的“影壁”。倘若驻足观望,你会发现,那一簇绿竹往往正对着一湾山涧,一条河道,一道巨壑。碧绿茂盛而蔚然郁然的竹子被山民赋予“岗哨”“奇兵”“泰山石”一类特殊的职责,也可谓物尽其用了。

到了文人笔下,虚心、劲直、坚韧的竹子成了君子的象征。南朝刘孝先作《竹》一诗:“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刘禹锡在《庭竹》一诗中直接将竹子比作君子:“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正因此,许多文人雅士在自己的居室四周种上竹子。居而有竹,每逢夏日,竹叶拂窗,蝉吟盈耳,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可人。竹叶凌冬不凋,四季如春。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寄居他人空舍时,令人种竹,“不可一日无此君”,让我们感受到魏晋人物之风流的同时,倍感竹之高雅。苏轼与王徽之,两人相隔七百多年,对于竹子却心有戚戚,于《于潜僧绿筠轩》一诗中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诗人对竹之痴嗜不免有夸张之嫌,但竹之形象与气节却昭然可睹。肉与竹,一俗一雅。揆诸人情,坦承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亦不必自惭形秽。豪爽乐观如苏轼被贬惠州,市肆寥落,全城一天才杀一羊,苏轼一介被贬之官,只好买人家剔了肉的羊脊骨。苏轼给弟弟写信,说剔羊脊骨间一星半点的碎肉,和螃蟹一样饶有滋味。斯时斯境,一群羊与一片竹子孰美?当然,我们不必如此给苏轼出难题。

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民胞物与精神令人动容。童年时,我时常听到后山那片竹子的“萧萧”叶,不过觉得风力之劲而已,讵料在明澈而有良知的太守听来,便是民间疾苦之声。诗人郭小川于湖北咸宁干校赞美竹子:“一身光洁,不教尘土染青枝;一派清香,不许歪风留邪气。”一个人身处逆境,仍保持刚正不阿,真是难能可贵。诗人借竹抒写心志,并非仅仅因为斯地多楠竹,而是亭亭楠竹笔直向上折射出的高贵精神予人遐想。

回到故园,徜徉在这片给我童年带来快乐的竹林,打量那一只只穿着褐色笋衣如剑似戟的竹笋,眼前鸟影晃动,萦绕耳际的是童年时听过的串串鸟语。心底不禁对眼前这片竹林陡生几分敬畏与感激之情,它们给我苦涩的童年带来笋香,也影响着我的生命之旅。

--> 2021-07-14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08805.html 1 后山竹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