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芳芳 本报三元记者站 黄柳青
3株水杉、2株红豆杉、1株鹅掌楸……阳春三月,我市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源楠林”内陆续新增了14株珍贵的苗木,这些均是全国劳模王源楠无偿捐献,并参与栽种的。
这片面积40亩、苗木价值百万的源楠林是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有着特殊意义的景点,它是王源楠于去年无偿捐献给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的,成为了民间保护万寿岩遗址青山绿水的又一个动人故事。
绿草如茵,碧水、青山、溶洞、田园、古文化在这里交融相汇,如今的万寿岩遗址内湖光山色,成为我市集遗址展示、科普教育、学术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以考古为特色的主题遗址公园。
站在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穿越22年时空,更让人钦佩“一锤定音”正确决策背后的高瞻远瞩。
万寿岩遗址位于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富含石灰石原料,上世纪70年代成为三明钢铁厂的一个重要采矿点。1998年,当地一些老人联名写信给文物部门,坚持表示“山上有宝”,要求保护山上的文物古迹。1999年9月,考古队发现大量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把古人类在福建活动的历史提前到距今约20万年。特别是洞内的人工石铺地面、排水沟槽等遗迹距今4万年,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
而1999年,三明市的经济总量不过217亿元,如果万寿岩采矿一旦停摆,将给三钢造成600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
面对要保护还是要发展的难题时,一纸批示决定了万寿岩的命运。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万寿岩遗址保护作出重要批示: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也是国内罕见的重要史前遗存,必须认真妥善地加以保护。
一锤定音,万寿岩保住了!
习近平同志对万寿岩遗址保护两次作出批示,要求采取措施将文物抢救出来、整体保护,成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关系的生动样本和经典案例。
历届市委、市政府和三元区委、区政府也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万寿岩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中之重建设项目。万寿岩开始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利用工作,快速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2001年,《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保护管理规定》出台,保护范围划定;2017年,《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条例》出台,万寿岩遗址保护和利用有法可依。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22年来,这16个字成为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面对这一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物资源,保护始终被放在所有工作的第一位。
随着《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批复实施,万寿岩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我市不断加大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力度,全力推进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
2020年8月,万寿岩遗址保护机构升格,升格后的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承担起万寿岩遗址考古、保护、研究及遗址文物的收藏、管理、展示、征集、开发利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管理等重要工作,为万寿岩遗址提供了更强大的保护和研究力量。
如今,万寿岩已建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万寿岩科研科普基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万寿岩遗址教学实践科研基地,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万寿岩遗址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去年,万寿岩遗址成为全国5个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考古遗址。如何让古老的遗址不仅“活起来”还能“活”出精彩?市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对万寿岩遗址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作了强调,提出推进万寿岩“创5A、申世遗”。
“以‘创5A、申世遗’为抓手,以文旅融合为龙头,带动万寿岩遗址保护,推动万寿岩遗址研究。”这正成为万寿岩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