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凤清 刘岩松
“能请您再谈一谈‘一早一晚’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吗?”
“能具体说一说‘明籍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吗?”
……
5月27日,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牢记使命 奋斗为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三明专场在福州举行。会后,意犹未尽的记者们向三明市领导热情发问。
在这场发布会上,一份份民生“账单”彰显着三明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和人民的获得感。
全市GDP从2012年的136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近3000亿元,全市学前教育公办率62.09%、普惠率94.64%,2021年全市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满意度全省第二位,1.3万余场居民夜谈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9万余件……实打实的数字,见证着三明老区苏区人民的幸福指数。
从推进“四个再出发”到乡村振兴,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到描绘“一区六城”建设蓝图,从 “一早一晚”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到打造“大爱三明”新时代精神文明新品牌,在三明市委、市政府的这些重点工作中,媒体记者看到了老区苏区的民生需求,知晓了三明的奋斗路径,也解码了这份沉甸甸的幸福“账单”。
“一区六城”
描绘老区新画卷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第12次深入三明考察,对老区苏区发展特别是医改、林改、乡村振兴、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等作出新的重要嘱托,为这片红土地指明了前行方向,让老区苏区人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红土地上新长征。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明,此前已成功实现全市18943户545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国率先探索“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发展成果,群众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人均GDP从2012年的5.46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1.89万元,年均增长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34万元、0.94万元增加到4.23万元、2.16万元,年均增长6.8%、9.7%。
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从发展走向更大的发展。去年9月,我市召开第十次党代会。会上明确了三明建设“一区六城”的奋斗目标。一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六城:魅力红色之城、新兴工业之城、绿色生态之城、和谐文明之城、改革创新之城、包容开放之城。三明发展,有了更加明确、更加清晰的方向。
2021年1月24日,国务院出台《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三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今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3月1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三明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努力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样板。”发布会上的声音铿锵有力,发展的思路清晰明朗。
发挥三明革命老区、中央苏区核心区的优势,加快建设魅力红色之城;发挥三明老工业基地优势,加快建设新兴工业之城;着力打好绿色经济发展攻坚战役,加快建设绿色生态之城;打响“大爱三明”新时代精神文明新品牌,加快建设和谐文明之城;努力为全国全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明经验”,加快建设改革创新之城;深化京闽(三明)科技合作、沪闽(三明)文旅合作,加快融入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加快建设包容开放之城。
《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出台后,三明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安排部署。3月18日,市委召开专题会,明确提出示范区建设“十个一”工作清单。4月27日,我市召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动员推进大会,动员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扎实组织实施“六大行动”,奋力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样板。
底气,来自于对自身优势的清醒认识,更来自于务实奋进的积累和沉淀。
党建引领,民生期盼作导向
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三明市委市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全市民生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左右。
舍得花钱,重点在于要花得对路。致力于了解“群众想什么”,三明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创新思路和做法。
2021年10月23日,在福建省第26届“环卫工人节”前夕,三明市委市政府举办环卫工人“周末早餐会”,来自11个县(市、区)的15名环卫工人代表受邀参会,与市领导共进早餐。
一顿温馨的早餐,传递的是温情、是理解、是尊重,更表达了市委市政府听民意、解民忧的拳拳之心,吹响了“大爱三明”新时代精神文明品牌建设的号角。
与这种把基层群众“请上来”的做法相对应,三明的党员领导干部纷纷“走下去”,通过开展“居民夜谈会”的形式,利用居民夜晚空闲时间,主动走到群众中间去,拉家常、听民意,了解民生需求所在。
老百姓形象地将“周末早餐会”和“居民夜谈会”并称为“一早一晚”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这也成为三明密切干群关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有力抓手。
百姓意见听得真是前提,民生需求落得实才是关键。
针对早餐会现场反映的困难问题,牵头的市直部门会及时进行梳理,形成任务清单,并在会后的第二个月和第六个月,向市委常委会汇报征求意见解决情况,同时指定专人负责,以信函、电话等形式向受邀对象一对一反馈问题解决情况。市委市政府还建立跟踪督办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对于“居民夜谈会”上反映的问题,也有整套处理和反馈机制。会上能解决的现场解答;当场解决不了的,承诺答复或解决问题的时间,列细列实问题清单,逐项逐条挂牌销号,实现问题“一场夜谈受理、多方联动处置”。
截至目前,我市已先后举办环卫工人、企业家、残疾人、农民工、劳模等不同主题“周末早餐会”5场,累计梳理汇总意见建议80条,已解决52条。全市累计举办各类夜谈活动1.3万余场,推动4.5万余名干部下沉一线。
“‘一早一晚’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我觉得很有意思,体现了三明市委市政府走到群众中实实在在的做法。”人民网记者林盈说。
她很希望能找时间到三明走一走、看一看,更深入地实地了解这些创新做法的成效。
当天发布会上,一项针对明籍优秀人才回引的计划也格外吸引林盈关注。
“三明籍的孩子,毕业后5年之内愿意回到三明的,都可以享受优惠政策。我们每年开发一批岗位,回引人才最高可以享受120平方米的房子,他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每月可以领取1000元家庭奖励,连续5年。”发布会上的这段视频在会后迅速走红网络,引来各地网友为这一政策纷纷点赞。
“突出党建引领,抓好党建促发展、抓好党建促改革、抓好党建促民生。”如今,“人才回引”“居民夜谈会”和“跨村联建”已成为三明基层党建三大品牌,推动着一项项惠民利民的实事落到实处,凝聚起“大爱三明”精神文明新品牌的强大力量。
改革创新,群众智慧添动能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年前,春天里的谆谆嘱托犹在耳畔。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血液里流淌着改革基因的三明,正是依靠这一法宝,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一次次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新经验、好做法。
牢记嘱托、踔厉奋发。三明认真谋划“四个再出发”的工作思路,实施三明医改“六大工程”,开展林改“八项创新”,推进乡村振兴“六大行动”,着力沙县小吃“五项提升”。新闻发布会上,面对新华社记者关于推进“四个再出发”的提问,三明用“成绩单”说话——
医改成为全国样板,“三医联动”、组建医保局等做法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被列为全国首个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
林改保持全国领先,被列为首个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林票、碳票、国有林场改革等做法在全国推广,2021年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占总收入超过1/3。
教育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创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培养、正向激励“三大机制”,成为全国12个、全省唯一的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基础教育质量居全省前列。
培育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打造尤溪县半山村、沙县区俞邦村、将乐县常口村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推动全市乡村建设实现新的发展。
沙县小吃新增加盟店617家、总数达3650家,新增沙县小吃产业企业48家、总数达145家,沙县小吃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
“三明市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协调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香港经济导报台海新闻中心主任徐国玺,对三明在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探索产生了好奇。
青山绿水是三明的资源禀赋,也是发展底气。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将乐县常口村考察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三明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把保护生态作为最大政绩,把绿色发展作为最优战略,不断巩固拓展“加减乘除”工作法,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坚定不移促进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坚定不移破除生态保护体制机制障碍。
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1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实现4个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78.88%,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牢记使命,奋斗为民。奋力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样板,三明正不断努力将一份份民生需求清单,转变成更有分量的民生幸福“账单”,让老区苏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