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2年06月30日

只此青绿绘重山

——我市持续深化林改工作综述

满目青绿的将乐县常口村 (本报记者 林文斌 摄 )

●本报记者 卢素平 郑丽萍 通讯员 张 翔

一阵清风吹过,仲夏的三明,青山沙沙作响。放眼望去,千山叠翠,满目青绿。

林改,是普惠这片红土地的绿色福祉,也是一场持续的改革接力。

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策源地之一,三明瞄准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先行先试,勇于突破,继续在深化林改上走前头、作示范,探索出一条生态惠民的康庄大道。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考察调研,听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介绍后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一年多来,三明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为抓手,实施“八项创新”推进林改再出发,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成效,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破解难题

林改纵深推进

6月27日,沙县区青州镇管前村村级林长乐积坚,像往常一样换上工作服、骑着摩托车,到辖区山上巡查森林防火情况,摩托车轰鸣声在青山回荡。

作为守护山林的第一道屏障,乐积坚和护林员们每次要在山里巡逻三四个小时,风雨无阻。“我们护的不仅仅是林子,更是村民的‘钱袋子’。”

去年3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并成立市级林长办公室。同年5月底,各县(市、区)县级实施方案全部出台,目前全市4829名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全部到位,进一步解决了基层林业队伍力量薄弱、治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全市森林资源管护水平不断提升。

加强林业经营管理,稳定充实基层林业队伍十分必要,我市创新林业经营机制更是一个积极探索。

永安市西洋镇三畲村村口的林木长势旺盛、郁郁葱葱。原村党支部书记吴祖灶介绍,这是与福建省永安国有林场合作造林取得的成果。

怎么合作?吴祖灶进一步解释:村里出林地,永安国有林场承担整地、苗木、造林、抚育、施肥等经营措施所有费用,同时,双方经过评估,测算出投资总额,按永安国有林场占60%股份,村里占40%股份进行分配。

尝到了甜头,三畲村又将现有林分委托永安国有林场管理。如今,全村90%以上的林地都与林场进行了合作。

去年以来,针对林地碎片化、管理粗放,以及省属国有林场活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够等情况,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国有林场差异化绩效薪酬制度,进一步发挥国有林场“专业人做专业事”优势,建立“三项机制”,强化“场、村、农”利益联结,实现林场、村财、林农“三增收”。

兴林富民,“绿”“利”双赢。2021年,全市省属国有林场新增经营收入710万元,核增绩效工资213万元,人均增加收入2833元。同时,全市省属国有林场合作经营森林资源面积增加3.7万亩、村财增收1250万元,为村集体和林农提供良种壮苗200万株,双方实现了合作共赢。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深化林改新的突破口,去年9月,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三明市实施“八项创新”推进林改再出发行动方案》,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围绕“林木处置权不活”问题,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围绕“林权流转不畅”问题,创新林权登记管理机制;围绕“产业融合发展不深”问题,创新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我市着力在8个方面进行突破创新,不断探索林权价值实现机制,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点绿成金

打通“两山”通道

三明山林苍翠葱郁,林地面积近2718万亩,如果按每亩3000元价值计算,就是800多亿元的巨额资产!

怎么“唤醒”莽莽林海,把它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的绿色财富?作为全国林改策源地,我市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林票、碳票、林业碳汇等价值转换路径。

走进沙县区夏茂镇梨树村,一片片杉木生机勃勃,放眼望去,满眼绿意。去年,梨树村把眼前这片643亩的杉木幼林托管给官庄国有林场。经过评估,村民洪集体领到了16张林票,每张票面价值100元。

“以前,林子的树木从种下去到成熟要26年才能变现,林票就是把未来的钱揣进了现在的裤兜里。”洪集体心里盘算着,等这些林木长大了,至少可以达到10倍的价格,更关键的是,林票可以交易、质押、继承、兑现。

2019年,我市创新推出“林票制”,这在全国尚属先例。所谓林票,是一种收益权凭证,国有林企与村集体共同出资经营集体林场,投资按份额计算,村民也可认购,相当于把集体的股份分到村民个人,村民可直接用来抵押。

针对林业资源资产权益转化不畅、林票规模小且流通受限的问题,我市加快推动林票制发标准化、多元化、市场化,赋予林票制发、交易、兑现等权能,进一步盘活林权。

目前,全市累计在211个试点村制发林票1.63亿元、面积13.3万亩,惠及村民1.6万户、6.6万人,带动试点村村财年均增收5万元,过去难以流通的林权实现证券化。

林业碳票是深化林改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去年5月,我市发出全国首张林业碳票,实现了空气可以“卖钱”。

不久前,三明最大的VCS林业碳汇项目在清流落地,单次交易碳减排量11.2万吨,交易价格为每吨19元,创造了福建碳减排量交易的最高价格。而这批交易的碳汇产品,就来自九龙溪国有林场的天然碳汇林。

“林业碳汇交易本质上就是交易碳排放权。”清流县林业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国有林场里的林木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形成了碳排放指标,8.78万亩的碳汇林,30年计入期预计可产生的碳减排量高达243万吨。

率先营造全国首片碳中和林、率先设立全省首个碳汇专项基金、率先成立全省首家碳汇服务机构……我市勇蹚林改深水区,目前全市林业碳汇实现交易金额1912万元,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为全省第一。

随着林票、碳票等改革持续推进,截至2021年底,全市办理林权抵押登记1.7万宗,抵押金额86.8亿元,累计发放各类林业信贷174.33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

做活林业

鼓起林农腰包

“在杉木林套种中药材,不仅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增加产值,也减少了抚育投资成本,让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马岩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魏发松介绍。

林下经济是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马岩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基地一期项目投资428万元,已建设350亩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基地,种植面积50亩,三到五年后效益显现,预计年收益能达到每亩5000元至6000元,增加收入20多万元。

近年来,我市开展三明道地药材“明八味”评选活动,开发保健药膳、森林食品等康养产品,带动林药、林菌、沙县小吃配料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2021年,全市林下经济、笋竹、油茶、花卉苗木等绿色林业产业实现产值620.7亿元。

守住青山,就守住了好日子。

通过探索森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经营、近自然经营等措施,我市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森林蓄积量从2020年的1.88亿立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1.91亿立方米,青山常绿让林农得利。

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我市实施“森林康养+文旅、体育、研学”等模式,打造森林康养新业态,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9个,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

我市还出台竹产业发展扶持若干措施,用好竹产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政策,打造国家永安竹制品产业示范园、闽中(尤溪)绿色发展林业示范园等一批龙头,推动林产工业转型升级,2021年实现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935亿元。

创新三产融合发展机制,做特一产,做大二产,做优三产,我市林业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1210亿元,共有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企业45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9家、省级龙头45家,有3家林业类上市公司。

公平解决了“山要怎么分”的问题,推行林长制落实了“林要怎么管”的难题,实施“三权分置”促进了林地经营权流转,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其中人均涉林纯收入661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30.6%。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代又一代三明儿女咬定目标、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守护和利用好这方青山绿水,为老百姓带来了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红利。

--> 2022-06-30 ——我市持续深化林改工作综述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24070.html 1 只此青绿绘重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