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2年07月20日

街巷里的烟火气

●李若兰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关于街巷的记忆,它们是最市井、最生气勃发的存在;每一条街巷,都有一段关于美食的记忆,它们是最地道、最抚慰人心的味道。我对沙县的最初记忆也来自街巷和街巷中的地道小吃。

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的出生地称为第一故乡,把迁徙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称作第二故乡,沙县便是我的第二故乡。转眼我来沙县已十一年,逐渐爱上这座小城,习惯这里的山水、人文和饮食,亦慢慢融入其中,成为新沙县人。

朝夕相处中,发现它是一座温婉包容的小城,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孕育出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孕育出包罗万象的小吃文化。这里的小吃美食,来自民间、藏在街巷,它们用味道吸引人,以品质感动人,似乎能治愈一切不美好。刚到沙县工作时,本地的同事带着我走街串巷,寻味美食。第一次吃到状元饼是在班厝巷,巷内集萃多家老字号烧饼铺子。步入巷子,未见饼家先闻香,一家没有门面的烧饼铺,饼香四溢,让人惊讶于如此美味的烧饼竟藏身于这样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子、这样一条狭窄的巷子。

那时我在乡镇工作,周末到城区,常常会徜徉在这些巷子里品尝美味的沙县小吃,感受斑驳老墙经历的风霜,想象深宅大院里的历史过往。沙县街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中和四年,城区的巷子有30多条,班厝巷、池尾巷、曲巷、文昌巷……每一条巷子的记忆大概都离不开“世俗”二字,“世”为百姓大众,“俗”是人间烟火。青砖之上,灰瓦之下,承载的便是升斗小民的朴素愿望。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些老旧街巷,沉淀着沙县老城的烟火气,将那些世俗百姓最平凡的生活过往记录在一砖一瓦中。

在清水巷,我有幸认识一位摄影人,殷实人家、四方小院,他在这条巷子居住了几十年,是沙县老街巷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他以欣赏的眼光,追光逐影,用相机收集流年,记录沙县老城区的风雨变迁,从府前六巷到东门古街,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细心记录、妥善收藏,出版影集《新光旧影》。老先生娓娓讲述这些照片的故事,推荐隐藏在小巷中的老字号美食。老照片以一种穿越时空的方式,细说着过往,让我探寻到沙县城区街巷变迁融合的脉络。

2017年沙县一河两岸景观改造,我有幸参与撰写《最美沙县》灯光秀脚本。灯光秀以一句沙县方言“喜粿烧烧,豆豉油麻椒”开场,每每听到这句,我的脑海中便会浮现一幅画面:晨雾蒙蒙,一位挑着小吃担子的老人,缓缓从老巷子里走来,沿路吆喝,声音浑厚悠远,在巷子中久久回荡。在沙县,这是一首街知巷闻的童谣,唱的是沙县特色小吃——喜粿,一道立夏时令小吃。老人们说“夏天到来,百种落地,喜粿米冻,丰收有梦”。立夏,万物蓬勃,人们吃喜粿,不仅只是品尝美食,还寄予着丰收的希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的气味,有时候就代表人的气质,串联起来就是这座城市的韵味,沙县人的人生态度就如同这道立夏时节的小吃一样,充满朝气和无限的可能。

路过这些小巷,人们大都会被熟悉的美味吸引,走进这些巷子就如同进入时光隧道,虽外面的街道近在咫尺,却仿佛是两个时空。巷子外的街道是一个城市的繁华之地,而巷子里,晾衣杆横架南北两侧的屋檐,抬头是横七竖八的衣架、电线,低头是坑坑洼洼的路面、水沟。也许还有窘迫的民生折叠在巷子的褶皱里,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老旧低矮的屋子里,土墙斑驳裸露,做饭的炉子摆放在门口,屋子门面黢黑,看不出原本的颜色。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呢?时间来到2018年,生活在老旧巷子中的沙县人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用渐进式微改造,尽可能保留历史印迹和文化根基,水磨的工夫,绣花的耐心,终于让风格各异的街巷文化得以“活”起来、传下去。至2020年,相继完成罗家巷、曲巷、清水巷、池尾巷、班厝巷、田公巷等6条老旧巷子改造,紧接着又开启东门历史街区老旧巷子的提升改造。

长街两端是繁华,短巷里头有钩沉。古老的巷子隐匿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之后,隐匿在周遭百姓茶余饭后遛弯的时光中。它们缓缓从岁月深处走来,又乘势换上了新装,仿古牌坊、青砖灰瓦、文化植入,老旧巷子涅槃新生、重焕活力。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味道,提升改造既让巷中居民乐享新环境、新便利、新生活,又留住了巷子的历史风貌、时代记忆和地道美味,人们可以在这里触摸到一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肌理。

凡尘俗世的袅袅炊烟依然在这些焕新的巷子里延续,沙县味道也恰恰藏在这千年时光里传承下来的人间烟火气中。如果说老街巷的历史文化是大海,美味小吃便是其中的水珠,每一滴水珠都是无价之宝。走进这些新颜值的老巷子,内涵在升级、文明在提升,但老手艺的原汁原味一直未曾断绝。专门打造的池尾小院,将从前散落街头巷尾的烟火美味都汇集于此,铁门豆干、阿明春卷、巧云糦粿、阿狗烧麦……每一个摊位都氤氲着烟火气息。我想,这就是人间最深刻而绵长的滋味。白天的熙攘慢下来,我常会在傍晚,坐在池尾小院中点上几味小吃,一手从碟子里拈豆干,蘸着豆豉油,细细咀嚼,一手端着甜水酒,呷上一口,慢慢品咂,其中滋味,唯有舌尖懂得。一分怡然,二分闲情,带着一些微醺,望着夕阳,此刻那些烦恼俗事都不那么重要了,再难的事,也且等等再说。

小吃早已融入沙县人的日常。晨光疏影,在锅碗瓢盆的碰撞中,巷陌里的缕缕炊烟唤醒了沉睡的味蕾,清晨的第一餐该是从老巷子的小吃开始。热腾腾的豆浆出锅,金黄色的油条散发着香气,锅边糊、米粿、芋头粿、米冻皮等都在等着开启一天的味蕾,这些弥漫在晨雾中的小吃味道,正是这座小城恒久不变的人间至味。

白天是热闹的市井,夜晚是静谧的小巷。天一黑,灯一亮,借着天边的月亮,溜达到僻静的巷子里,品着清茶咖啡或啜着啤酒饮料,撸两串烧烤,那些老式的吃喝,是烟火气,也是红尘戏。隐藏在巷子中古色古香的民俗小店、独具风味的特色餐吧,已然成为老巷子市井烟火里的新时尚。若是得了闲暇,在巷子内的民宿住上一晚,让自己暂时隐居于街巷俗世中,且做个闲人吧,静听岁月的雨,慢煮年华的茶。

岁月不居、春秋代序,沙县的老街巷早已不是旧时模样。它们在暖暖的时光里,迎来新的生机,历史文脉在这里延续,文明风尚在这里升华,而生活里的烟火气依然在这里升腾,小吃的传统风味仍旧在这里传承。

经过30多年的蝶变,沙县的人间烟火——小吃至味早已走出街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沙县的这些巷子依然会安稳、踏实、笃定、心平气和地静候在城市一隅,犹如一座座“街头博物馆”,承载着沙县独有的味道和底蕴,成为沙县小吃永远的根。

--> 2022-07-20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24946.html 1 街巷里的烟火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