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2年08月25日

心系群众 苦练内功

——记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建宁县溪源乡党委组织委员张华

●本报建宁记者站 苏美瑜

8月24日,在建宁县溪源乡蒋坊村建筑风貌管控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忙着粉刷墙面。这些天,溪源乡党委组织委员张华,每天都要到现场察看施工进度。

2010年开始从事党务工作,张华扎根基层一干就是十余年。回顾过往,张华说:“基层支部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群众最有话语权。这就需要我们多与群众沟通,做到身心都在群众之中。”

坚守“匠心”

理论知识融入工作

作为党务工作者,张华深知只有勤学,才能达到上能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下能熟悉基层工作实际。

刚接触党务工作时,张华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他不但向书本学理论知识,还向领导、同事学实践经验,精心阅读、认真思考、深刻领悟,只为把党务工作知识悟深吃透。凭着这股韧劲,他从党务工作“小白”变成了“行家里手”。

张华常说:“党务工作无小事,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精益求精,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别人说的,自己心里要门清,别人问的,应该答得精准完整,这样才算合格。”

张华不仅自己学,还带动村“两委”一起学。他制定了一系列党务工作标准,形成模板发放到村里,促进村级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三会一课”等基础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要干就要干好,要干就要争创一流。”这是张华对待每一项工作的态度。负责均口镇党政办工作时,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协调处理各项事务,撰写重要材料,确保工作高效运转;抽调到县自然资源局期间,他常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敢于直面难题,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化解;至溪源乡任组织委员后,他选择沉下心,把责任放在首位,把付出当作习惯,在岗位上履好职、尽好责。

做活产业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走进溪源乡上坪村,群山叠翠、空气清幽,古建筑遗迹丰富,有五代同堂牌坊、大夫第、古香园、司马第等26处古迹,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过去,全村人住在山顶,交通闭塞。近年来,上坪村立足古村风貌和孝廉文化,探索“研学游”模式,但村财薄弱问题一直较为突出。

今年,在省纪委监委挂钩帮扶基础上,张华积极做好协调对接工作,通过与省纪委驻村干部倾力推动,上坪村与本地文旅企业共同成立了研学游公司。公司采取党建引领村企共建模式,带动村财村民“双增收”,激发了古村发展内生动力。

“成立研学游公司后,研学项目多了,也更规范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上坪村党支部书记杨有光说,“研学游公司还与村里的农家乐合作,既解决了村里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以文化古村落为依托,发展民宿经济、研学旅游、生态农业等,上坪村年均村财可增收8万元以上,群众吃上了“旅游饭”,逐步从过去“单打独斗”向“抱团取暖”转变。

“现在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村里的旅游产业兴旺,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张华认为这是他最幸福、最快乐的事。

不忘初心

为民解忧情系百姓

“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家里人身体都还好吧?”不久前,张华与之前挂包帮扶的脱贫户熊大爷通电话,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

听听脱贫户的诉求,解决他们的困难,是张华两年多挂包工作中做得最多的事。

每次走访,张华都要问问有没有遇到困难,只要熊大爷提到的问题,他都尽力帮助解决。熊大爷笑着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与帮助,自从小张帮扶我家以后,我感觉生活又有奔头了。”

扶贫工作干得久了,张华也有些心得:自己挂包的困难户就像脚上的鞋带,鞋带系不紧,帮扶路就走不稳当;帮扶态度就像手中的缰绳,缰绳揽不稳,帮扶马车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去年年底,在上坪村组织召开夜谈会时,许多村民提出改善村内居住环境的诉求。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为此,张华走村入户了解群众心声,与村“两委”深入探讨,创新在村里推行“党员+农户”挂钩的幸福积分制,围绕美丽庭院、乡风文明等细化考评量化标准,并成立幸福积分协会每月评分,制定奖惩办法,让人居环境整治从“人管人”向“积分管人”转变,提升了乡村颜值。

“作为一名党员和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之中,责任重大、意义非凡。我会继续在岗位上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张华说。

--> 2022-08-25 ——记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建宁县溪源乡党委组织委员张华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26607.html 1 心系群众 苦练内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