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2年11月12日

沈城:在水边

文公桥

明城墙砖戳

●肖爱兰/文 黄在锦/图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幸运”。尤溪县以溪为名,县城,山绕之,以山拱卫;水环之,以水濡养。青印溪自西而来,贴着城墙,穿过利见桥,贯玉溪桥奔向沈福门。尤溪源自大田县,从东南方逶迤而来,一路穿岩凿壁,十里险滩十里船歌,在沈福门与青印溪交汇。双溪护城,穿过日渐繁华的小城。

1

青印石

青印溪,是尤溪的最大支流。因为溪中有一方礁石形如玉玺,人们称之为“青印石”,故,溪以石为名,叫青印溪。“青印溪 ,在县城南。溪中有青石如印,因名。源出县西九十里沙县接界之杉岭,迤逦而东,有山坑、王卫等凡十有一溪,次第流合焉,经县前入湖头溪 。”(方舆纪要)

明嘉靖县志记载,唐朝时有个行脚僧看到这方青印石,留下偈语:“塔前石印现,家家亲笔砚。水绕保安前,尤溪出状元。” 这方巨石在水面上时隐时现,且大部分时间是隐于水面下,叫“水藏玉印”。但奇异的是,有数次巨石赫然露出水面,之后便有美好、吉祥的事发生。“宋时石见,比屋弦诵,邑彬彬乎多文学之士矣。” 相传,尤溪第一位进士林积金榜题名那年,就水枯石现,在玉溪桥下的河滩外,凸现出一块方方正正的方形青色礁石。“居民作陂滀水,复潜没。” 因为两岸民众筑坝蓄水,青印石曾一度深隐在水下。嘉靖六年,“大巡刘公延簠毁之,石稍稍出矣。” 巡按刘延簠认为青印石这样被淹于水下,不利尤溪兴学兴儒,于是令人扒掉水坝,让青印石露出水面。

水南村的村书记黄和健今年66岁,据他回忆,那块青石朝上的一面,确实呈四方形,很平整。而且青印石只有枯水期才偶尔露出水面,平常都在水面下。他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溪里游泳,累了,就在这个平面上站着休息,水深时只能露出头,水浅时能露出大半个身子。

这块青印石有多大呢?民国版县志(1913年)记载:“方约五、六尺。”

明崇祯年间县令邓一鼒曾有诗:“烟深影落波纹乱,宝符屹立中流岸。莫言带砺有穷时,矶上曾经几更换。” 不要说功臣的爵位最终都有失去的时候,就是江边突出的岩石也更换了一次又一次。想不到这一诗竟成箴言,青印石在20世纪70年代末竟然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现在那块青印石,是后来建造朱子文化园时新置的。

青印石为何消失了?是埋在河床里的淤泥里,还是在经年累月的河水冲涮中,泯然于众石了呢?我的同事詹为兵今年57岁,家住玉带桥头(北)。我问他是否见过青印石。他说打他记事起,到后来整日泡水里捞鱼摸螺,从没见过这方青石。我们推测,水南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开发建设,青印溪南边河岸一直往河中退缩,大量建筑泥沙往河中倾倒,导致河床抬升,青印石完全有可能被埋进泥土了。

我问黄和健:“这么有历史和人文意义的大石头,为什么当年搞基建时,人们不先把它吊出来?”

黄和健回答:“历朝历代它都没动过,应该是连住的。”他认为这块石头下方的河床也是石头,石头和河床是连体的,吊不了。

古老的青印石位置在哪?黄和健推测,应该在新置的青印石再往上走十来米左右,在亲水步道里侧。

关于这方青印石,清乾隆年间县令焦长发亦有诗曰:“斗大何年系肘来,一卷江上侵苍苔。我将镌就周秦篆,生面教他取次开。”

2

明城墙

在时光的长河里,留下来的“古”的实物实在太少了。但好在,一段古明城墙仍在。

8月27日晨,我沿青印溪北岸逆流而上,探访残存的明城墙。文公桥到玉带桥的这一段防洪堤,约300米长。这段防洪堤就是直接在明城墙上加砌石条筑成的(明城墙有中断)。城墙上,有的砖缝中长出了凤尾蕨和一些不知名的草本植物。城砖有新有旧,老砖呈褐黑色,年代较新的城砖呈青灰色。有的古城砖上有砖戳:“尤溪城砖”。我大略数了数,约有一百四十多块的古砖有砖戳。其中有两块砖戳为“尤溪縣城砖”。在雨水青苔及岁月的侵蚀下,砖戳不是很清晰了,若不是刻意寻找,它很难被发现。古城砖长35厘米,高15厘米。据尤溪民俗专家周治彬先生回忆,宽度与长度差不多,大约也是35厘米。

据县志记载,明弘治四年(1491年),尤溪县治始筑城墙。墙围略呈卵形,西部窄小,东部稍宽。城墙周长1555丈,高1丈5尺。明嘉靖六年(1527年),将西北角墙围内缩,减短周长290丈。嘉靖、万历、崇祯、乾隆、咸丰年间均有数次大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6月22日,特大洪水冲毁东南方大部分城墙,西北方也多处崩塌。次年,时任国民革命留闽第一师师长卢兴邦派夫、派款又一次维修了城墙。新中国成立后,城墙逐渐拆毁,仅保留青印溪北岸的部分墙基或城墙。周治彬先生回忆,当年,城墙因无人管理,有的是在风雨中崩塌,有的是被人偷偷拆下挑走砌猪圈、铺地面、铺甬道了。现在看到的这段明城墙,是在残缺的明城墙上补上新砖。新砖颜色灰白色,长35厘米,高10厘米。

据黄和健回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捎排的人过福州门顺流而下,还能看到残缺的东城墙。东城墙的位置大约是县农行至尤溪一中那段公路的外侧。这段公路的外侧,城墙下,都是滩涂。

城墙不仅是防御外侵,还要围住一方安宁的时光。事实上,明城墙筑起之后,并未真正发生过惨烈守城之战,但确实抵挡过两回匪寇。一回发生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乡寇苏阿普作难,知事戴朝恩周城墙增高三尺;合二垛砌为一垛,每十垛建敌楼一座,寇至不能逞。”(民国县志)还有一回发生在咸丰七年九月(1857年),当时知县萧作霖刚修补好城墙,“永逆潘宗达率匪千余人攻城,沈大老带兵二百名,梭巡到尤,率人民严守,贼不克入,退回。”(民国县志)

明弘治四年(1491年)刚修筑的城墙出现“豆腐渣”工程,并且因为这个“豆腐渣”工程,导致县城被匪寇攻破。“蝮鸷巧渔,利其高大,而因以牟利,致斯城广泛迂卑,西北一带,陡仄难守。嘉靖二年,汀寇破城,竟以此故。”民国县志里的这段文字,简直就是声讨贪官污吏的檄文,字字铿锵。说那位督造城墙的通判应元徴像毒蛇与猛禽一样狠戾,利用地位高、权力大的条件牟利,致使城墙出现大范围的弯曲薄弱,西北的城墙陡峭狭窄,根本难以达到防守的目的。嘉靖二年(1523年),匪寇从城墙的西北角攻入县城,“鱼贯而下,啸呼叫嗷”,造成“公帑荡空,家室蹂躏,殆弗忍言”。

明城墙、青印溪,是两道守护县城的屏障。青印溪所给予人的是广阔的空间,生命欢快成长的感觉,溪的下游是无限的空间。而这段明城墙,展示的是早已灰飞烟灭的生命、事件,它所提示的是时间的上游。

3

有溪流,自然有桥。在旧时候,水东和水南的民众过了桥,算是进城。

水南农贸市场前有两棵八百多年古榕。就在大榕树旁,曾有一条悬索桥,严格地说,是一条钢索吊桥。在吊桥之前,是石墩木构桥,叫文明桥、水南桥。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朱熹回尤,为文明桥题写了“溪山第一”和“文明桥”二匾,悬挂于桥的两头。文明桥几度毁于水火又几度重修。民国十三年五月廿一日早(1924年),“洪水为灾,全桥俱被冲没”,时任国民革命留闽第一师师长卢兴邦倡捐,派各都募款,每都各捐大洋二百元,修复了石墩马堤,次年五月全桥告成。卢兴邦作《桥之落成记》:“桥自北跨南,袤延二十六丈有奇。上覆采椽,旁翼栏楯;中构一龛,以祀观音大士,而广福佑。”从这几句可以推测出,当时修复的是廊桥。

民国时修复的廊桥后来又被洪水冲毁,黄和健上小学时是20世纪60年代初,只好日日坐渡船过青印溪上小学。1976年建成钢索吊桥,桥长59米,桥面宽2.6米。这铁索桥是用3根直径25毫米钢丝绳铺底,两端拴上粗大原木埋入地下,做地锚固定,钢丝绳上铺木板为桥面,两侧还有钢丝绳护栏。几条钢索静静地延伸着,挂在两岸“H”形的桥塔上,绷得笔直,有一触即发的力量蕴涵其中。黑褐的枋木整整齐齐地排列,枋木上是自然的木纹。

桥面不是很宽,大约可以并排走3至4个人。在这座吊桥上发生过一件惨痛的往事,1978年6月10日下午1时40分,水南铁索桥倾覆,在桥上观看端五节龙舟赛的一百多名观众全部落水,死12 人。

青印溪上,还有一座古老的桥——玉溪桥,也是石墩木构桥,与文明桥合称“虹桥晓月”。朱子有诗:“独抱瑶琴过玉溪,琅然清夜月明时。只今已是无心久,却怕山前荷篑知。”(荷篑,出自《论语》,隐士之意思)玉溪桥也是几度毁于洪水,毁了又修。民国四年与利见桥同一天被洪水冲毁,改为渡。“民国十三年五月水灾,桥被冲坏漂没,今改为渡。奈撑船无甚经费,不时常类野渡。乙丑十四年春,旅长卢兴荣将案断充渡船田租二十硕,永为玉溪、沈福二渡撑船经常膳费。”(民国县志)1978年,此处建成钢索吊桥,桥长65米,桥面宽2米。

1980年6月,西门加工厂钢索桥建成,这座悬于青印溪水面上的吊桥,又被当地百姓唤作“情人桥”。据说有人偷偷地在桥上挂了锁——奔腾不息的流年里,滔滔不绝的逝水上,但我与你偏要锁住一个“永恒”!

桥,是县城的地理坐标,也是县城的时光坐标,更是县城的纹理。1991年文公桥(石拱)建成,下游100处水南吊桥拆除。2000年,原玉溪桥处建成玉带桥(钢混)。2021年,五曲廊桥建成(钢混)。“情人桥”不知何时也拆除了,建成的是一座水泥小桥。

4

水中央

它是仙人踩下的一个脚印,独自阑珊在粼粼的波光里。

在建成公园以前,它叫沙坂。它在水中央。

在县志中(康熙五十年辛卯版),它叫尤溪洲,“尤溪洲,县东崖(岸)。洲旧多尤姓,故名。又有朝阳寺,今水流废。俗称湖头坂。”

它原是一块杂树荒草丛生的沙地荒滩,由尤溪(湖头溪)和青印溪所携的泥沙堆积而成,四周环水,历史上几经洪涝灾害,常被泛滥的河水淹没。新中国成立后,县农场将这块沙坂开辟成果园,种植李梨枇杷柑桔等经济作物,并建立了葡萄培育基地。那时农场员工出入果园要划“鸭母船”(两头尖的无蓬小木船)。

1984年底,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沙坂上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公园,叫“沙洲公园”。由于当时县财政困难,而公园建设投资大,需多方筹集资金,于是县政府向全县干部职工发放“沙洲公园有奖募捐券”,每张2元。“人民公园人民建”,全县人民踊跃购买,共筹集27多万元。1985年底,连接公园与城区的钢索桥正式建成投用。1986年,尤溪县第一个综合性公园——沙洲公园正式开放,占地面积18.8公顷。

在有一定年纪的尤溪人记忆里,必然有一条通往沙洲公园的悬索桥,在记忆里晃晃悠悠。钢索桥横跨西东,长度145米,宽3米。这是进公园的唯一通道。2008年升级改造沙洲公园的时候,铁索桥的桥塔被特意留下了。升级改造后的公园,叫紫阳公园。

紫阳公园加上两岸河滨,用地总面积450亩、亲水驳岸长5.7公里。原先公园的50亩成片小树林被保留下来,并建成穿林而过的200米长木栈道。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河中的小沙洲、岸边的小湿地也都被尽量保留了。在两岸充分利用了当地楠木、银杏、桃树、香樟等植物资源,同时以金桂、丹桂、银桂、四季桂四大品种分段配植,形成桃红柳绿桂花香的植物群落,与两岸河滨景观公园共同组成“八园十景”,以古城遗韵、福星高照、求索之桥、观书问水、涌泉思孝、鱼跃海天、榕荫怀古、福明烟波为主题,形成朱子文化“一环两线”的展示景区。

现在,从空中俯瞰现在的紫阳公园,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左脚印形状。当年的沙洲公园,只有脚掌到脚心部分,脚后跟都没开发。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以前,这沙坂一直有人家在此居住。

--> 2022-11-12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29939.html 1 沈城:在水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