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3年05月17日

窑火不息 传承不止

学生使用练泥机练泥 拉坯 孙乙泰为泥坯开孔

学生设计的艺术品

●本报记者 陈 渴/文 张立梓/图 通讯员 吴爱娣

在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个词——“大器晚成”,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打磨才能做成器具,现比喻能担当大事或做出大事业的人成就比较晚。也常有老者说一个人不努力、不成才时则说此人“不成器”,指的是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器”字地位举足轻重,常用来指代重要和有用。器者,具匠心与耐心,能创新和出新,在所在行业里,认真打磨技术或工艺,这样的态度,也是“成大器者”所应具备的。

2005年,艺术与设计学院陶艺工作室在三明学院成立。在这片“靠手吃饭”的天地里,制作原料、工具、设备一应俱全,一群“器者”让毫无规则的陶泥“蝶变”,一件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成为学院艺术创作中闪亮的“星星”。

能动手 还会设计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如果用文字来叙述,那定有万卷,而通过器物来传递其之博大,那这个器物大概就是陶器。

通过泥土赤焰灼烧实现“点土成金”,这是智慧勤劳的先人在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发现,从此,制作陶器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各式陶器走进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器具。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人类文明的曙光就此被点燃。

陶艺工作室的展架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陶器——有日常生活中的餐具茶具,还有极具特色的艺术品,仿佛在诉说着近20年来三明学院陶艺人的艺术旅程与创作故事。

记者来到工作室的当天,正值艺术与设计学院2022级的学生在上课。作为大一新生的他们,陶艺无疑是新鲜的事物,每一种灵感在脑中显现,都会想用手中的陶泥将它化作现实。

学生潘铋林面前,摆着一个未成型的海底珊瑚造型,好像一朵连片的超大蘑菇,周遭长着零散的树枝和小小菜花。她正用刮刀将用于粘连的泥浆小心翼翼地涂抹在圆圆的零件底部,再轻轻地粘在造型上。

“这个珊瑚我已经做了两三节课了,大概还需要一节课就能完成啦。”潘铋林开心地说,继续用刮刀和修坯刀修饰着。

另一边,学生陈奕茹正为陶器做底,可她并没有想好到底要做什么。产品设计专任教师孙乙泰站在她身边,替她解释道,其实制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明确目标,常常在进展中产生新的灵感。

她的身边,摆着一个如同水波纹波光粼粼的造型,她告诉记者,这也是在做成以后,发现了它好似土坡的起伏,她要将它做成“黄土地上花儿开”主题的艺术品。

浊水沉土,素胚雕饰,泥沙涅槃终成陶。在工作室里,学生们埋头制作,时钟、人像、餐具、花瓶……各种奇思妙想由他们的脑海中跃然“手”上,他们的热爱和坚持,正在书写着年轻一代的工艺之美。

沉下心 耐住性子

有新意和点子还不够,制陶过程漫长,需要不断锤炼手艺。

学生代新宇坐在拉坯机前,专心致志地练泥、拉坯。

点土成金要经历多少淬炼,参与过的人才知道。开孔、挤压……整个过程,他来回提压,因为取泥后的未充分揉搓,容易导致陶泥软硬不均,里面存在空气,若没有练好,烧制时甚至会爆炸。

练完泥,下一个步骤就是揉泥和拉坯。拉出细如膏腻的泥坯,十分考验手艺。坯型需一次成型,大小厚薄都有考究,太薄容易塌陷,太厚容易烧裂,底部要厚一些,上面要薄一些……而坯拉到何种程度,只能凭个人感觉。器物有灵,这项手艺只能在时间的打磨里慢慢锤炼。

越大型的陶器越难拉,大型陶器只有制陶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才能把控。而孙乙泰就是这样经验丰富的手艺人,只见他从学生手中接过一块陶泥,掷于旋转着的拉坯机转盘中央,双手蘸了蘸水,双手拇指摁在陶泥中间,其余手指环绕四周,扶起一个像小山包样的“泥头”。然后,手和泥仿佛融为一体,在拉坯机中“舞动”,这块陶泥便好像有了生命,乖巧、顺从地随着他的手的方向,依着手的力度,旋转、升高、延展、弯曲。只花了短短几分钟,一件有造型、有线条,又精巧细致的陶器便在孙乙泰手中诞生。方才那坨再寻常不过的原始陶泥,瞬间有了生息,一件陶坯花瓶就这样应运而生。

经过晾晒、补水、上釉后,工作室入口处的那架大型窑炉便是这些陶坯的归宿。烧制是最后一步,而这一步,目前还是仅能由孙乙泰老师完成。

在窑炉口边上,覆着一层厚厚的火石棉,能够很好地将温度保存在炉内。孙乙泰老师告诉记者,烧制一次大概需要10个半小时,并且在温度到达1200度时,要把炉门打开条缝,对正在烧制的陶器进行急冷却,这样可以让烧成后的陶瓷釉面更加光亮和通透。

泥土到器物的转变,经历着高温炙烤,蕴藏着匠人的思虑。在孙乙泰桌上,摆着数个快要完成的人像雕塑。陶瓷雕塑艺术,就是把古老的创作手法与现代人像艺术互相融合,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达到形神具备的视觉效果。

儿时,孙乙泰老师就对景德镇陶瓷有所耳闻,也常常在电视上见到无数精美的陶器。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就读陶艺专业时,他就将这些工艺美术大师定为自己的目标,常常泡在学校的工作室里潜心钻研,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学习制陶技艺,通常需要数年才能熟练掌握完整的工序。”孙乙泰说,要不断练习,让手法娴熟,真正的工艺美术之美才能由此体现,而自己,也一定要戒骄戒躁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如今,为了满足人们日常使用的需要,机器压坯让这项珍贵的艺术变得千篇一律。然而,机械化生产永远无法代替手工制作。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手工陶器,每一次手工,都是对陶泥生命的延续、陶器艺术的升华。

--> 2023-05-17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37398.html 1 窑火不息 传承不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