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丹宇 本报永安记者站 邹 雯 通讯员 宋欣欣 文/图
永安市洪田镇东坑村一片竹山上,几名采伐工人正相互配合,将竹子采伐后产生的竹梢等废料通过破碎机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些是我通过‘竹师傅’平台请来的采伐队伍。”竹山主人管生福介绍,过去采伐一车(8-10吨)竹子往往需要3-5天,交给“竹师傅”,费用没有增加,效率还提升了,现在3天内就能完成。
传统用工无法满足需要
永安是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竹林面积102万亩,其中毛竹林 93万亩。近年来,永安市以科技赋能增强竹产业发展后劲,加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让小竹子成为了绿色富民的大产业。2022年林竹产业链产值232.7亿元,其中竹产业链产值97.8亿元,税收8330万元,排名三明市第一。
竹子采伐是竹农收获的重要环节。管生福拥有40亩竹山,与竹子打了三十多年交道,每到竹子采伐时节,他都要犯愁。
“以前我找的那些采伐工,如今年纪都大了,干不动了,又没有年轻人愿意接着干。”管生福坦言,竹子采伐是个体力活,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找不到工人是常有的事。
效率也是节约成本、提高收益的关键。老采伐工用的是普通的柴刀,费体力,效率低,而先进高效的作业工具价格较高,没有人愿意多花钱。
竹山单家独户经营、劳动力紧缺、竹林失管或低效经营……这是永安竹农亟须解决的问题。
“竹师傅”平台应运而生
去年11月,由永安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非盈利性质竹产业云计算服务平台——“竹师傅”竹产业共享用工平台(下简称“竹师傅”)正式上线。平台鼓励企业、集体或个人组建专业队伍入驻,实现“公司+平台+竹农”三方合作,开展竹林经营、采伐、运输等业务,帮助竹农解决劳动力紧缺、无人管理或经营粗放等问题,提高竹林经营效益,促进竹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深化林改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永安经验”。
管理平台化、服务公司化、队伍规范化、作业机械化、产业数字化是“竹师傅”的基本原则。“我们一方面与研究院、厂家共同研究、开发、推广专业竹山机械设备,另一方面依托平台数据库,第一时间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基础数据,实现竹农经营、采伐管理、产品销售数字化。”永安市竹师傅竹业服务有限公司经理江以忠介绍。
方便、专业,好处多多
“现在我只需要拿出手机,通过‘竹师傅’微信小程序挑选一支合适的采伐队伍,把情况和他们交代清楚,后面的事就不要我操心了。”正如管生福所说,方便是“竹师傅”最明显的特点。
“竹师傅”利用移动互联网,从申请用工到采伐完成,再到线上支付劳务工资,打造出竹农与专业采育队伍紧密相连的线上到线下闭环,让专业采育队伍根据竹农需求按意愿“接单”,节约沟通成本,降低空闲率,提高效率。
专业也是“竹师傅”的一大优势。江以忠介绍,采育队伍配备30把电动伐竹剪、30把油锯、2台竹梢破碎机,队员定期开展专业化采育和安全生产培训,统一购买保险,统一着装,还能提供清理病虫害服务,这些都是民间采伐队伍所不具备的。
“竹子采伐不只是单纯的砍伐、拖运,对废弃竹梢的处理也至关重要。”江以忠说,废竹散落地上,容易阻碍新竹生长,运下山成本又太高,竹农一般通过焚烧方式处理,而这也容易引发山火,带来安全隐患。
采育队伍在采伐结束后,将竹梢一并带下山,看似无用的废料,在“竹师傅”面前都是宝贝。
利用今年新研发的竹梢粉碎专用切片机,成捆的竹梢顷刻间变成一堆竹屑。“这些竹屑用处可多了。”江以忠介绍,生物燃料、食用菌培养基、造纸等都以竹屑为原料,焚烧后还可以变成竹炭进一步使用,在保护环境、降低风险的同时,帮竹农增收。
最重要的是,在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环境下,“竹师傅”的采育队伍因为有公司团队运营,费用与传统采伐工相差无几,有助于推动平台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高市场认可度,打造竹产业领域全国性品牌。
目前,“竹师傅”已上线运行10个月,入驻专业化队伍2家,用户数逐月递增,注册农户数已超千人,交易产值达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