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章 龙
2月27日,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落地三明,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携手三明市人民政府在国内率先推进数字化“六病共管”。
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的建设,是我市持续深化医改、推进全民健康管理的一个生动实例。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健康三明建设与深化医改相结合,开始了“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探索全民健康管理新模式,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预防关口前移,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完善健康“守门人”制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
2017年,我市11个县(市、区)全部组建总医院(医共体),县、乡、村3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一家人、一条心、一本账,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通过明确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责任、管理经济利益“四个明确”机制,赋予总医院全方位全周期管好区域内群众健康的责任。将医保基金按县域、人头、年度打包给总医院,建立“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院和医务人员既管治病也抓预防。建立按健康绩效取酬的全员岗位年薪制,实现医疗价值取向与患者利益诉求同向而行,达到“老百姓越少生病、就医负担减轻、医生收入越高”的综合效果。
为了构建全民健康管理体系,我市在全省率先组建市疾病预防控制局,深化医防融合改革,推动人员、信息、资源和服务深度融合,做到“医中有防,防中有医”;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完成《三明健康诊断报告》;加快“两师两中心”(疾病管理师、健康管理医师,疾病管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构建院前管健康、院中管治疗、院后管康复的一体化全程健康服务模式,全方位干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创建一批健康促进县(区)和医院,让群众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
慢性病一体化管理,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为了打好这场攻坚战,我市以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和肺结核防治为突破口,推行慢性病分级、分类、分标、分片和积分制管理,优化39种基本药物的基层供应保障和医保支持政策,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医院(医共体)”一体化规范化管理模式。截至2023年底,全市高血压、Ⅱ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86.71%、87.54%、97.37%、98.5%。
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中医药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县中医药管理局,推动中医药融入医改,有效放大改革惠民效果;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加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将各总医院中医科提升为平台科室,通过中医师轮流巡诊、下派驻点等方式,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功能;加大医保支持力度,执行中药饮片和37种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零起付线报销政策,推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
十二年实践探索,三明闯出了一条破解医改难题的新路子:建立高效的医改领导体制和部门协同、权责清晰、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机制;改革药品耗材流通体制,切断利益链条,建立使“药品回归治病功能”的高效医药供给体系;改革医疗保障体制,构建医保、医药、医疗协同发力,实现“三医联动”高质量发展的医疗保障新体系;改革医疗管理体系,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推动实现“医生回归看病角色”;改变以治疗为中心的卫生健康服务导向,建立“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医防协同融合的全民健康促进机制,着力构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推动医改回归健康价值。
通过不懈努力,三明医改以较少的卫生资源,实现了较高的健康效益,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就医安全感、健康幸福感持续提高。2020年至2023年,三明市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满意度、职工满意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2023年,出院患者、职工满意度均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