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06月12日

走了十四年的送教路

伍凌老师教小王学习数学

廖秋香老师教小张阅读绘本

●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通讯员 张宝铃 文/图

2010年以来,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为重度残疾的学生建档立卡,精准送教,并向学前和职教两端发力。14年来,教师从骑单车、骑摩托车,到驾驶私家车、乘坐公务车,不断接力送教,先后为236名重残学生搭建起7500多个温暖的移动课堂,确保重残学生居家上好学。

6月8日,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28名教师分为6个小组,前往各乡镇27名重残学生家中送教,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定制化教学服务。

教师:从送课程到送真情

27名学生27个课堂。根据学生残障情况和发展特点,送教老师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课程包括康复训练、生活适应、心理教育等方面,并不断优化调整。

安远镇张坊村距宁化县城约60公里,是一个极偏远的小山村。伍凌老师在这条路上整整走了四年,行程近万公里。脑瘫男孩小王今年16岁,是伍凌上门服务的对象。受先天性疾病影响,小王不具备入校就读的能力,常年留守在家里。伍老师上门送教,是小王最期待的开心事。

每到周末,小王一大早就坐在家门口张望。远远地看见伍凌老师带着教具赶来,小王总会踉踉跄跄地走上前迎接,一把抱住老师。“小王,咱们先做个小游戏,好不好?”伍凌老师牵着小王的手在室外进行康复训练,小王既开心又激动。识字、算数、看图说话……每次上课,小王学得特别认真。课后,伍凌老师还会留下来跟家长交流送教心得,向家长传授护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四年来,伍凌老师十分关心小王的生活,经常掏钱为他购买生活用品,逢年过节还会送上礼物。伍老师的关爱,让小王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对生活变得越来越自信。

送教之路并不轻松。坐车进村,走村道、过田野,不管刮风下雨,伍凌老师每月送教至少两次,每次一小时以上。“以前没有统一乘车,我经常搭同路老师的摩托车去,有时还自己骑自行车。”伍凌老师说。

由于心疼妻子,丈夫邓绍海开始骑摩托车载伍凌去送教,没想到,几回送教下来,丈夫也被打动,便经常载着妻子去送教,有时还带着儿子一起去。有一次,行到半路突遇大雨,山路难行,车轮打滑,夫妻俩硬是推着摩托车,走到送教学生家中,令学生一家备受感动。

学生:从厌学到主动学习

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98年,是一所以招收智障少年儿童为主的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11名,其中送教对象27名。

党员教师廖秋香有着26年的特教经验,也有着14年的送教经历。家住安远镇马家村的19岁男孩小张,是廖秋香老师的送教对象。小张2岁时,被确诊为智障、言语等多重残疾,同时患有多动症。小张曾在特校待了两年时间,因病情严重,不得不休学回家。本以为从此跟学习无缘,没想到老师会送教上门,廖秋香一送就是五年。

虽然小张长得人高马大,但思想还跟小学生一样幼稚。“想出去玩了是不是,那我们先坐下来,吃颗棒棒糖,再学算数,好不好?”看着多动的小张,廖秋香放下手中的教具,掏出一颗棒棒糖递给小张,柔声细语地说。看到老师和蔼的笑脸,小张乖乖地进屋重新坐下,笑了笑,不说话。

“这孩子天生智障,更不爱学习,我们早对他失去了信心,没想到老师那么有耐心,他现在不仅能坐下跟老师学习,有时还会主动拿起绘本看。”小张的父亲坦言,通过多年的送教和学习,孩子的变化还是蛮大的。

随着送教工作的不断推进,孩子们在康复、认知、心理、生活适应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有的家庭在接受送教的心理辅导之后,可以帮助孩子从容地应对各种困难,有些孩子后来转到特校或普校就读。

廖秋香至今还记得,2013年,她到中沙乡楼家村6岁男孩小彪家送教时,发现小彪因两腿畸形,很自卑,不爱学习。为了与他拉近距离,廖老师每次送教都会蹲下身来,牵着他学走路,边走边聊,对他进行心理辅导,为他量身制定个别化的辅导计划,让他逐渐爱上学习。2015年,小彪如愿转入中沙中心学校随班就读小学一年级,学习也益发努力起来。尽管廖秋香老师不再上门送教,但她经常利用周末时间上门看望他,小彪也乐于向廖老师请教,汇报学习成绩。在廖老师的关心下,小彪顺利读完小学,升入初中,目前正积极备战中考。

家长:从不理解到主动配合

近年来,宁化县坚持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县教育局联合县公安局、县残联、县民政等单位,逐一核实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数据,依托特殊教育学校,确定送教上门对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入学。

家住曹坊镇上曹村的小龙患有唐氏综合征,语言发育迟缓。2015年以来,张丽萍老师坚持上门送教,一送就是九年,小龙变得活泼开朗,已能跟人进行简单交流。

刚开始时,小龙对张丽萍老师的上门送教十分抗拒,总躲得远远的。小龙的母亲经常将门关上,不让小龙出去,没想到他有时会爬窗逃走。因怕对孩子成长不利,也怕邻居的流言蜚语,小龙的母亲曾对老师上门送教采取回避态度。“这孩子从小就这样,我们教也教了,打也打了,还是劣性难改。既然他不肯学习,那就随他去吧,用不着老师太认真。”面对小龙的抵触情绪,母亲显得很无奈,对老师的送教也有些不理解。

“我们虽不是医生,不能根治学生的病,但会努力让孩子参与学习,时间长了总会有效果。”张丽萍老师发现小龙爱打篮球,便送给他一个新篮球,经常陪他一起打篮球,不断取得他的信任。每次送教,张老师就带上小龙喜欢的玩具和食品,逐渐走进小龙的内心世界。看到小龙的可喜变化,母亲也转变了态度,开始积极配合老师开展送教活动。

湖村镇谌坑村9岁男孩小赖属多重残疾,黄水清老师已上门送教了三年。刚开始,小赖每次看到上门送教的黄老师,总会战战兢兢地躲在奶奶身后,奶奶认为小赖厌学,老师送教没效果。第二次送教时,黄老师送给小赖一叠画有小动物的贴画,小赖的神情放松了很多,对老师带来的教具爱不释手。第三次送教时,小赖竟开心地抱住黄老师,久久不愿撒手。如今,小赖早把黄老师当成了知心朋友,每次都学得很认真,还说要加入少先队员,希望有朝一日也能系上红领巾。看到小赖变得越来越喜欢学习,奶奶对老师送教也十分欢迎。

近年来,宁化县在公务派车、资金拨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对送教的扶持力度,不断点亮残障儿童生活的新希望。“学校将送教工作纳入教学常规,常抓不懈,力戒形式主义。教师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给重残学生送去知识和技能,也送去关爱和温暖。”宁化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族彩认为,送教不是终点,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回到社会环境当中,更好地融入社会。

--> 2024-06-12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3837.html 1 走了十四年的送教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