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星 文/图
“梅林十八坊,十户子弟九担箱,敲起叮当鼓,唱起梅林腔……”6月10日,幼儿园大班小朋友李超颖在众人面前演唱当地百姓传唱的一首梅林戏民谣,有模有样,众人听得开怀大笑,竖着拇指点赞。
泰宁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独有,三明特有,起源于清朝乾嘉年间,流行于泰宁,三百多年来代代相传,深受群众喜爱。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泰宁县借助梅林戏独有的艺术特色,打造“梅林铎声”青少年教育工作品牌,让古老的传统艺术巧妙融入青少年关爱教育中。
“梅林”化雨润心田
小超颖的母亲说:“我家住尚书第附近,时常带女儿去逛尚书街,一次偶然带她去观看梅林戏,她就被梅林戏优美的唱腔所吸引,时常去看,耳濡目染,就学会了唱梅林戏。”外公、外婆到超颖家时,她总是淘气地用泰宁土话唱梅林戏打趣他们,“老头子,老妈子,吃了饭么,我们去看梅林戏……”引得他们捧腹大笑,连连夸外孙女太可爱。
在泰宁县,每逢周末、节假日,有戏曲爱好的学生便到梅林戏展示中心,近距离接触梅林戏,了解梅林戏的唱腔及表演等知识,演职人员现场传授简单表演技艺,与学生开展互动体验。
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坚持常态化到乡村、校园、社区演出,将丰富多彩的节目送到观众眼前;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青少年举办戏曲知识讲座、研学活动等,让青少年感受“梅林非遗”的魅力;进行红色、孝道等公益性演出,让古老的传统艺术巧妙融入青少年关爱教育中。
古城还推出“古城大众茶馆”,观众在剧团内品茗、喝擂茶、观赏非遗梅林戏表演;文旅部门定期邀请小朋友参加非遗传承“手把手”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梅林戏、山歌、棕编、傩舞等泰宁非遗项目,亲身体验和学习传统文化。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方式,让更多的少儿深入了解梅林戏等风土乡情,激发他们对梅林戏等传统文化的热爱。
“梅林”关爱促成长
泰宁县不断丰富青少年教育形式,借助梅林戏独有的艺术特色,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将梅林戏基础知识编撰成教育读本,进入小学课外课程,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组建梅林戏“五老”工作室,吸收梅林戏“五老”爱好者成立志愿服务队,在节假日、圩日、民俗活动中,开展梅林戏进校园、进乡村活动,通过梅林戏的表演方式,开展孝道文化、红色故事、法治教育宣传等活动。
泰宁县朱口镇学生许晨涵,原本是一位乡村普通少年,因为爱上梅林戏,让他绽放光彩。
2016年初夏的一天,县梅林戏传承中心演职人员到朱口小学演出。“三生、四旦、三花脸”一出现,便紧紧地吸引住了孩子们好奇的心,正在读幼儿大班的许晨涵和观看演出的孩子们一样,看得聚精会神,完全沉浸在戏曲高亢粗犷的艺术特色中。演出结束,回到家中,他就咿咿呀呀地学唱。
之后,父母让许晨涵参加“青云少年宫”梅林戏班,因为他表现好,又入选了县梅林戏班,进行专业培训。课外辅导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林戏传承人、原泰宁县梅林戏剧团团长黎秀珍。
经过老师悉心指导和多年不懈的努力,许晨涵在梅林戏班脱颖而出,成为班级、学校《梅林谣》汇演的领唱者。2020年5月,入选梅林戏《剿匪记》演职人员,担任剧中主角魏元的扮演者。梅林戏助力许晨涵成长成才,他先后获得县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美德少年、市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2021年获“三明市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
2015年,泰宁县公开招录了一批学员班共19人,这些学员中考落榜,但对戏曲却有浓厚兴趣。几年的勤学苦练,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他们成为梅林戏新生力量。
“梅林铎声”名远扬
为全力培植打造“梅林铎声”青少年教育工作品牌,泰宁县成立泰宁县“梅林铎声”青少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梅林铎声”青少年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安排资金,确保“梅林铎声”宣传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各成员单位加强协作、明确任务、分工负责,共享数据信息,凝聚工作合力,形成工作推力,激发工作活力。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学龄段开设戏曲兴趣班,对“五失”青少年和心理障碍人员进行关爱帮扶,实现帮扶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围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精心创作了红色教育《金溪河畔女红军》、孝德文化《我的父亲》、法治教育《背包法庭》等优秀梅林戏作品。通过戏剧演出、微视频展播等方式,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其中,大型剧目《金溪河畔女红军》获第八届福建艺术节·第二十八届全省戏剧会演剧目奖、表演二等奖等多项奖项;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杨善文为原型创作的梅林戏《我的父亲》在福建省文明风网站展播。
金湖旅专学生参加大型剧目《金溪河畔女红军》表演,并赴榕参加第八届福建艺术节·第二十八届全省戏剧会演;朱口中心小学创作编排的少儿梅林戏《剿匪记》获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生戏剧表演大赛三等奖;创作编排了《梅林谣》《看大戏》《莲生子》等节目在各学校艺术节、“六一儿童节”演出。
梅林戏香飘八闽,而新培植打造的“梅林铎声”教育品牌,也绽放出耀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