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文/图
小市场连接着大民生。农贸市场作为千家万户的“菜篮子”,每一处细微变化都折射着人文关怀。
从阴暗潮湿的坑洼路面到光亮整洁的平坦道路,从杂乱破损的摊位立面到井然有序的摊位布局……近年来,在我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持续推进中,一个个干净、卫生、舒适的农贸市场跃然眼前,让越来越多老百姓买得更舒心、吃得更放心。
环境升级 买菜更舒心
走进三元区高岩市场,一张醒目的市场分布图映入眼帘,上面清晰展示着蔬菜、肉类、熟食等各类食品的摊位位置,抬头望去,各摊位上方的照明灯整齐悬挂,与顶部白色的天花板相互照映。整洁、有序,是如今高岩市场给人的第一印象。
谁能想到,就在改造完成前,“进去是皮鞋,出来是水鞋”,还是高岩市场的真实写照。
“以前来这里买菜,我都会特地换一双不易脏、不易湿的鞋,就是怕不小心踩到路面污水,弄脏了自己的鞋。”在附近住了近十年的居民张秀华是高岩市场的常客,每天早晨,她的身影都会准时出现在市场中,也是这样数年如一日的朝夕相处,让她对市场的变化感触颇深。
“原来市场墙面的瓷砖有好几处破损脱落,房顶的电线就像蜘蛛网一样杂乱,污水更是随意泼洒。现在不一样了,破损的墙面得到了修复,电线线路和排水沟渠统一优化,就连公共厕所也干净了不少,大家也更愿意来这里买菜。”在张秀华看来,菜市场的环境优劣,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这样的观点,也引起了市场摊主老陈的共鸣。“改造后的市场干净清爽,东西摆放整齐,顾客来得多了,我家的菜也卖得更好了!”老陈感慨道,高岩市场完成了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服务的全面升级,改变了过往周边居民对这里脏乱差的刻板形象,带动摊主们实现了摊位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菜市场,往往是一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地方,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民生温度的重要窗口。
过去一年,我市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总投资约1000万元,共涉及各类农贸市场20个,其中,包含高岩市场在内的7个市场为重点改造市场,其他13个市场为零星修补市场,改造内容包含摊位及地面、排水管网、卫生间、市场内外店面广告牌改造等。
布局优化 体验再出新
“以前有些摊位是自由摆卖,缺乏统一的规划,既影响市场环境,也影响市民的买菜体验。”王女士在红杏市场开档十几年,亲眼见证了市场从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打卡点”。
色彩绚丽的展示灯牌,大气端正的市场门头,走进焕然一新的红杏市场,扑面而来的是改造后的新鲜感。“现在市场里里外外可以说是大变样,尤其是蔬菜、肉类、海鲜等摊位都分区摆放,让人一目了然,我们买菜也方便许多。”说起家门口这个老市场的变化,家住城关街道凤岗社区的蒋阿姨赞不绝口。
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占地3500多平方米、有着300多户商家的红杏市场,无疑是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购物场所。在改造过程中,重新规划增设的美食街区、网红打卡点等新亮点,为前来买菜的市民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购物体验。
鱼丸、芋饺、熏味、米粿、现磨豆浆……穿过别具特色的拱门,走进红杏美食街,琳琅满目的特色美食摊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买上一份小吃、挑选一杯饮品,坐在摊位一旁的休息桌椅上,便能享用新鲜出炉的美食。
在全面升级的包装下,红杏市场不仅成了本地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了不少外地游客口口相传的打卡点。
“之前在网上查旅游攻略,就有很多网友推荐我们来这个老市场打卡,说在这里能感受到三明的地道美食。”今年“五一”假期,从福州来三明旅游的孙景仪跟着网上的旅游攻略,在红杏市场开启了一场逛吃之旅。她告诉记者,“在这里尝试了很多之前没有吃过的美食,第一次发现原来菜市场还能好吃又好看。”
跟踪监管 服务有保障
在三明市区,越来越多曾经混乱昏暗的菜市场,经过改造提升,蜕变为宽敞明亮的全新市集。但如何做好后续监管工作、长效保障服务质量,也是广大市民关注的重点。
在红杏市场,记者看到入口处公示栏上张贴着农药残留监测情况登记表和甲醛检测情况登记表,登记表上写明了摊位编号、商品名称和检测结果。而这样的信息公示,记者在走访的多个市场中均可见到。
在三明综合市场张贴出的市场食品监测制度中可以看到,市场每日对肉禽经营户检查《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明确要求一头一证,每周检测3次蔬菜农药残留情况和海产品及水发物的甲醛含量,并填写、公布登记表,发现不合格食品,第一时间通知经营者将其下柜,并报备相关部门。
不仅如此,市场内每日更新的价格牌和设在市场周边的公平秤,也时刻督促着每一个商户诚信经营,为市民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产品把关更严格,服务质量有保障,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说,既安心又方便。”市民许月琳表示。
在强化日常管理方面,三元区属地街道安排了专人负责日常市场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反馈并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我市有关部门以精细化、信息化为支撑,建立了“1+N”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1个“一品一码”追溯系统、若干个市场快检室)。目前,已覆盖市场内食品经营主体553户,上传数据21万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