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泼 苏 珏 文/图
三思孝友与慈恭,重庆二难均各适; 乐得英才而教育,天人俯仰俱无惭。 这是105年前专门为新建的三乐堂撰写的对联,典自孟子三乐,即“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1919年,大田县汤泉区公所上城自然村的陈荣华,建造了全村唯一坐落在水田中央的房子。作为三乐堂的建设者,陈荣华把实现“孟子三乐”的理想,作为座右铭,笃行实践。
从房子建成,到1928年病逝,9年间,他干了2件大事,一是操办民团保护乡民,二是倾心教育培养人才。他的名字在民国十七年大田知县陈朝宗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编纂的县志中出现7次,在大事志中,出现5条次,在学校志出现2条次,计867字,详细地记录了他带操办和领民团打土匪保护乡民,参与倡议和出资创办大田初中与沂水小学的事迹。
冒着生命危险与土匪战斗,保护大田北片9个乡镇村民平安。散尽家财,倾心教育事业,陈荣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孟子三乐”的不悔追求,也激励了后人,沿着这条道路砥砺前行。如今,这个从姑家过继舅家,当时几近绝户,没有任何文化底色的家族,却拥有副高级以上知识分子4人,副处级以上干部4人,大学本科以上25人,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当过校长、老师,从事过教育工作者21人,时间跨度长达90年。在实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理想同时,也发展丰厚、淬炼了自身家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骨。
一点星火 万丈荣光
这是一个血性、刚强、正直的家族。
革命烈士陈郁文,陈荣华的长孙,中共地下党大永宁边委委员,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1941年,在临时省会吉山中学读书的陈郁文16岁,看到国家内忧外患,劳苦大众在战争中流离失所,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了夜袭武陵乡公所,石头坑突围、奇袭三民乡公所、黄坂洋拦截票车、龙门夺枪,创建闽西北游击根据地和开展闽浙赣秘密交通线的斗争。
从1941年开始,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抄家、抓人,陈郁文全家九口人四处躲藏,财物、粮食被洗劫,房屋被毁坏一空,未婚妻被迫嫁给他人,母亲被抓进监狱。为彻底隔绝陈郁文与家人的联系,国民党顽固派将上城村落所有群众全部赶到其他地方落户,使得众多乡亲背井离乡。然而,陈郁文没有屈服,为了国家和民族,他献出了自己的亲情、爱情、家庭,直至生命。
1945年9月22日,龙门抢枪战斗失利,九天九夜突围,辗转上千里。9月30日,闽中特委书记、挺进队政委林大蕃中弹负伤,陈郁文背着林大蕃突围。10月2日,陈郁文在永安洪田镇忠路村再次被包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拒绝投降,饮弹就义。
陈郁生,从小就坚定了革命信念。1949年3月,16岁,孤身千里,寻找地下党组织,最后被林志群司令接收,入编闽西北游击纵队,参加了解放大田与剿匪斗争。
这座老屋除了陈郁文、陈郁生,还培养了地下斗争时期的老接头户、交通员郑秀妹、林秀金、张桂花,陈宝梅、罗莲妹、均溪游击队队员陈汝燕等一批革命五老人员。地下革命斗争是残酷的,随时都面临流血牺牲,但他们用行动谱写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生命荣光。
家风永驻 连绵不断
毁家、杀头、坐牢……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挫折与命运面前,三乐堂代代传人,从没有放弃理想与信念。始终恪守“孟子三乐”的家训家风,从容接受时代与命运的考验,坚持在平凡岗位中发光发热……
陈汝恢,早期永安师范毕业,文革时期弃教从农,文革结束之后,放弃优越的其他工作机会,依然选择重拾教鞭。上世纪80年代,陈汝恢担任汤泉小学校长之后,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上,三十几年如一日,带头上课教学,事事率先垂范,那几年汤泉小学的教学水平在全县村小中居先进行列。陈汝恢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荣誉称号。他用自己一生的清贫与坚守,兑现了曾祖父陈荣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殷殷期待。
陈建彪,先后毕业于三明师范普师专业、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中央电大法学本科。师范毕业时,他放弃了到团市委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乡村,在大田县太华中学教了5年书。后来,又到三明师范学校教了2年书,到大田县教师进修学校当了2年中学教研员。在组织多次安排下,才转任行政岗位,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陈建龙,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担任过多届的县政协委员、县邑名中医,治疗糖尿病和心血管方面的专家,在县城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受人敬仰。
章淑兰,从教22余年,醉心于教育事业,桃李满园,课余指导学生学习作文,屡获佳绩;连幼华,从教20年,辅导学生参加奥数竞赛,6次获得省级奖项,并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教师;陈培伟,中国南方航空工业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百多年来,这个家族始终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三乐”作为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代代相传,用朴实的人生,续写着百年家风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