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炳
在我担任第一书记的三元区中村乡筠竹村黄定坑自然村,有一个在我看来是非常好的风俗,那就是春笋大年期间,家家户户在笋干烤好或者销售后,都会组织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来一场隆重的聚会,打米粿、喝酒、品尝美味佳肴。
究其渊源和来龙去脉,我问了几个上年纪的老人得知,大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是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前几年,家家户户都承包了各自的责任山,制作笋干在这个地方算得上是一个传统产业。由于家家户户的笋厂都建在各自承包的责任山上,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单打独斗很难完成这项工作。况且,挖春笋的季节性非常强,采挖的时间只有清明节后到立夏的一个月时间,这就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协作,才能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把春笋制成笋干。所以,在笋干收成后,他们不管产量多少,大多会请帮忙的人吃餐饭。尽管简单,在我看来却意义非凡:一是庆祝丰收,主要是共同享受丰收的喜悦,二是答谢大家的帮助。这是他们美好的互动,除了同村,左邻右舍,很多在城区工作的兄弟姐妹也会抽出时间赶回来,参加这个饕餮盛宴。
在我任筠竹村第一书记8年的时间里,经历了4个春笋大年。一开始没有参加他们的活动,后来因工作交集及其他原因,我和黄定坑很多村民成了好朋友,绝大多数男性成年村民我都可以叫出他们的名字,从前年开始,村民请我去参加这项活动,分享他们丰收的喜悦。
前几天,收到魏恩桦兄弟的邀约。魏恩桦是我们村第一小组的小组长,勤劳善良,为人厚道,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接到他请我参加卖笋聚餐活动的电话,我不假思索答应下来。
车子从三明市区出发,前后大约40分钟的车程便到了黄定坑。
黄定坑自然村是三元区中村乡筠竹村除本点上城和下城以外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全村有70多户,380多人,2个村民小组,面积6平方公里多,海拔700米—800米。黄定坑有9名共产党员,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带头表率,身先士卒。
黄定坑自然村村民基本都姓魏,整个村庄只有1户陈姓人家,他们相处融洽。据说最早来黄定坑居住生活的并不是魏姓人家,而是黄姓人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黄姓人家离开了黄定坑。魏氏人家定居在此大约有1300年历史。
我们到魏恩桦家里的时候,他家里已经聚集了三四十人,热闹非凡,大家有说有笑,一起分享丰收的快乐。
天空下着小雨,收购笋干的商家也准时来到魏恩桦家。其实,他们事先已经约定好了价格,笋干的价格每年都不一样,有点像期货,时时刻刻都有变动。去年的价格是历史上破天荒头一回,最高一斤达到六七十元,今年的价格差了很多,但不管怎样,烤好了就必须卖掉。
小雨还在继续飘洒,大家齐心协力,分工明确,不一会儿就把魏恩桦家44袋笋干,装上三轮车,运到村口,装到收购商的货车上。他家总共有笋干3400多斤,总价超过10万元,也算得上大户人家了。
接下来的活动是传统的打米粿了,也不是说它有多好吃,更重要的是山里人招待贵客的一种方式。这个在我们看来难度系数很大的事情,村民却信手拈来,互相配合,轮番上阵,不一会儿就大功告成。
主人热情地召集大家动手包米粿。米粿非常美味,尤其是非常讲究的馅,内容丰富,花样繁多,且味道适中。大家都自己动手,品尝自己劳动的果实,笑声阵阵,其乐融融。大家除了包自己吃的,主人还鼓励大家多包几个带回来和家人分享,他们知道分享不仅是一种美德,更多的是快乐。
米粿包得差不多了,大家一块收拾一下桌子,大餐终于粉墨登场。菜品非常丰富,绝大多数都是农家自产,整整摆了六桌,这在他们已经拥挤的老房子里面,场面还有点壮观呢!
看似一场简单的午餐,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含义,最重要的是他们年复一年把这个风俗传承。
要面对每年起伏不定的笋干价格,希望和失望同在,但村民们总是义无反顾选择这份坚守。他们的生活很多时候都和这片热土,这片土地上的毛竹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大自然的馈赠是无私的。只要你热爱它、尊重它,它也一定会给你相应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