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06月26日

管饱更要管好

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春播 (谢月妮 摄)

西际蜜桔 (陈诗宇 摄)

顶太红酒窖 (张斯祺 摄)

三元区举行高素质农民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

三元区种子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汪明彪指导村民田间种植

西际桔园 (谢月妮 摄)

●三元记者站 陈诗宇 通讯员 杨守真

6月21日,走进岩前镇星桥村富硒水稻种植基地,一株株嫩绿的单季稻秧苗均匀插入水田中;岩前镇富源村省控蔬菜基地里,黄瓜、八角瓜等蔬菜随处可见一派丰收景象;中村乡杜水蔬果花卉农园里,蓝莓、火龙果、凤梨等特色水果种苗新绿绽放……

民以食为天。市民餐桌上丰富多样的食物,折射了农产品供应的充足稳定,群众需求从吃饱到吃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用心用情种出新“硒”望

福建山田乡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米香飘荡,一粒粒富硒稻谷经过精细加工,包装成一袋袋富硒米,运输到千家万户。

“我们三元区富硒米的特点就是香,不仅在煮和吃时候香,而且在加工这个富硒米过程中,整个车间都是米香味。”福建山田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丽精说。

2023年,山田乡企业与三元区农业农村局紧密合作,与农户签订了产销对接协议。农户们精心种植的富硒稻,由企业负责回收,实现了产销对接,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当百姓的吃饭需求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更加丰富多元、营养健康的食物供应成为发展新要求。发展富硒农业产业便成为适应群众消费新需求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

“三元区属于硒资源富集地带,富硒土壤面积占全区总面积四成以上,是全省首批发展富硒农产品的区域。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好,为发展富硒特色效益农业提供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独特资源。”三元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省级科技特派员管其宽介绍。

全区现有富硒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富硒土壤所生产的水稻、黄豆、茶叶、食用菌、糯米酒、散养鸡、鸭肉蛋等多种农产品硒含量大多达到国家或行业富硒标准。硒农产品经营主体42家,开发了“振贤”富硒米、“万寿岩”富硒胚芽米、“农旺”富硒笋干、“蓬仙岩”生态硒茶、“迟野”富硒散养鸡等26个富硒农产品,初步形成了三元区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发展,品牌为要。为助力三元富硒农产品品牌成长,三元区富硒农业产业健康发展,2018年注册成立三元区富硒产业发展协会,会员由从事富硒农产品行业相关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组成。协会注册区域农业公共商标“万寿岩”,实施“公共品牌”+“自主商标”的双品牌发展战略。

产业要兴旺,标准要先行,三元区建立富硒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统一管理三元区富硒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标准化。

富硒产业要想做大做优,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是必由之路。三元区以富硒农产品为抓手,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积极参与,建立起集生产、加工、销售、监管于一体的富硒产业链。同时,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进一步壮大特色农产品食品精深加工产业,提升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效应,力争今年建成万亩富硒水稻生产基地,打造富硒生态养生示范基地,加快富硒米果茶蔬生产带、富硒禽肉蛋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富硒农产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高标准的富硒农产品成为三元名片。

农旅结合注入新活力

夏至后的莘口镇西际村,数千亩的蜜桔进入壮果期,青色蜜桔挂满枝头。西际邀请游客认领桔树,春天看花、夏天除草、秋天采摘、冬天施肥,用一棵西际蜜桔的成长贯穿四季,串联起西际旅游产业的生命线。

三元区大力实施柑桔产业强镇项目,引进数字化管护、监测系统,强化果品品控、提高产出效益。通过沪明对口合作,用好推介会、直播、微视频、网红小程序等渠道扩大宣传效益。以西际、高山等果园核心示范区为引领,辐射带动连茂、岩兜等多个周边村庄柑桔种植产业连片发展,大力提升“三明蜜桔”品牌知名度。

三个月的精心呵护,由小绿苗到大红果。走进莘口镇曹源村馨逸农场种植大棚,一串串硕大圆润、色泽鲜艳的西红柿果实高低错落、排列紧密。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绿叶间点缀着颗颗红果,一幅丰收好图景。

“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春季西红柿、夏季西瓜、秋季蜜桔、冬季草莓’四季采摘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农业+采摘+直销蔬果经营机制,发展水果种植采摘花果经济,赋能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莘口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林洪木说。

中村乡顶太村坐落于三元区东北部莲花峰脚下,每逢酿酒旺季,这里家家酿酒,户户飘香。顶太红是三明黄酒的代表之一,原料取材于中村饮用水源地清泉及颗粒饱满的本地圆糯米。糯米浸泡、淘洗干净后需放入木制饭甑隔水清蒸,蒸到糯米颗粒分明、透而不烂为宜。

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在沾说:“全村每年仅酿造顶太红黄酒收入就近百万元。2021年,顶太红黄酒酿制技艺作为三明黄酒酿制技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被列入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顶太村基本形成以“度假旅游+特色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民俗风情为主题的乡村发展特色,当地红菇、笋干、蜂蜜等天然绿色食品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小有名气。

三元区深化农旅融合,继续培育休闲农业综合体,按需引入第三方运营公司共同合作,打造田园特色景观,激发顶太村黄酒酿造文化、上街村红色文化等内生活力,创建农耕体验园,推动清枫谷、砂蕉村知青文化网红打卡点、祥瑞生态农场、小蕉村陶文化研学基地等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建设。

旅游业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农产品则为旅游业增添了独特的风味和体验。旅游与农产品经济的交融中,不仅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农安卫士” 守护餐桌

好山好水出好物,优质农产品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

作为第三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三元区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用好组合拳,守护从田间到舌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帘青豇豆,从田间地头安全抵达家家户户的小餐桌,见证了三元区开展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行动的成效。

“豇豆由于病虫害多发,花果同期、采摘间隔短,加之豇豆以小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用药容易出现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市有关要求,我们将豇豆列入重点安全监管的农产品。” 三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中心主任黄建锋说。

三元区全面摸底调查全区豇豆种植户,加强宣传培训、优化生产布局,指导科学用药和产品监测。豇豆从生产到上市一条链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抓源头、强检测、全追溯,切实把好豇豆农药残留治理“三大关”。2023年,三元区共对豇豆开展定量监测121批次,定性监测531批次,未发现不合格产品。

近年来,三元区将柑桔“黄化病”防控列入全区重点攻坚工作,成立柑桔“黄化病”防控及高品质栽培科技工作室,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郝方建是三元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他和同事们隔三差五来到西际一起照顾蜜桔,并在西际的省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实施早熟蜜桔高品质栽培示范,通过科学规范的管护示范,蜜桔产量和品质持续提升。

三元区把监管农产品安全的发条拧紧,2022年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协管员队伍管理的通知》,完善了协管员选聘制度、工作制度及考评制度。全区共配备区、乡、村网格员86名,实现全区所辖74个行政村网格监管全覆盖。依托乡镇监管机构、村委会、蔬菜批发市场,建立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点,提供农残速测、自助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等服务。

同时,强化追溯建设,扎实推动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合格证、追溯码双证合一,既是上市农产品的身份证,也是生产者的承诺书,又是市场的入场券,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 目前,全区共有220家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省级追溯并行系统,实现农产品源头赋码出证3.5万余批次,开展线上巡查4.84万次。

近三年全区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均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群众满意度逐年上升。2023年9月,省农业农村厅已完成对三元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工作的验收。2023年,全区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监测773批次,全区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99.48%,水产品养殖环节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100%;全区开展定性监测9936批次,未发现不合格产品。

“大食物观”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让老百姓从吃饱到吃好。三元区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米袋子守得牢、菜篮子拎得稳、肉盘子沉甸甸,以多元优质的供给守护着群众舌尖上的幸福。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三元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 2024-06-26 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4482.html 1 管饱更要管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