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岩松
夏至时节,风帆正劲。一个个产业集群加速聚集、一处处项目现场如火如荼、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实落地……三明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部署,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以奋斗实干之姿、担当争先之志,奋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聚焦“深学争优”
当好知行合一的“优等生”
三明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关注的地方。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苏区的深情牵挂,带着对红土地儿女的深厚感情,第12次来到三明考察,对老区苏区发展,特别是医改、林改、乡村振兴、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等作出新的重要嘱托。
伟大的事业,需要理论和思想领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是我们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最为重大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和大力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用好理论和实践的宝贵资源。
“学思想”是我市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首要任务。持续深挖理论和实践“富矿”,我市陆续推出了《主播说新思想》微宣讲视频、“感悟思想伟力、勇攀实践高峰”系列云宣讲等创新宣讲节目,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抓好理论学习,并在深化、内化、转化上聚力用劲。
市委常委会带头举办3期读书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三明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以上率下、示范带动下,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举办读书班405期,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开展专题研讨667次,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爱戴之情转化为学习新思想的强大动力。
三明这片热土流传着“一碗擂茶”“一条鲤鱼”“一杯米酒”等5个动人故事,讲述着党中央与老区苏区的鱼水深情。全市3万余人次党员干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足迹,走进将乐县常口村等79个新思想现场教学点,重温“推动沙县小吃继续引领风骚”“山区同样可以当状元”等经典论述。
我市全面发动广泛学习,依托丰富的载体推动理论滋养进机关、进社区、进工厂,还注重不同人群分类施策,创新“红新e家”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寄送学习礼包8000余人次、上门送学1万余人次,微信推送有声学习文章8万余条次。
三明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为今年党建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精心谋划部署,在市委的精心部署和示范引领下,我市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各级党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296次、举办读书班93期、专题宣讲362场次、交流研讨6380次。
聚焦“敢为争先”
当好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6月25日,在沙县区高砂镇举行的全国首批林业“生态票”发放仪式上,高砂林场场长胡贵平领到了第一批共3张“生态票”。这是三明挺进林改“深水区”,放活天然林、生态林经营权,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
作为一座具有改革基因的城市,三明大力弘扬传承改革创新精神,始终坚持惠民导向,不断推进重点领域特色改革,医改向全民健康保障发力、林改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展、教改向优质均衡方向推进、金融改革向普惠绿色升级,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医改再深化蹄疾步稳。我市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携手成立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
成功平移瑞金医院8项技术,我市3个专科加入其肿瘤、生殖医学医疗联合体。“无陪护”收费政策覆盖全市12家总医院,并纳入医保支付。2023年,全市县域内住院量占比、基层诊疗量占比分别达70.51%、57.61%。
林改持续发力。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累计发放林业信贷总额230多亿元,余额近93亿元、约占福建省一半;累计制发林票超7亿元,惠及林农近8万人;实现全国跨区域交易,带动林业碳汇交易近3000万元……
教改扎实优化。我市推进沪明教育领域对口合作,开展线上线下互访、交流学习132批次。《弹好普惠“四重奏” 让适龄幼儿在家门口入好园》入选教育部100个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推进华东师大附属三明中学“科学素养培育中心”建设,正开展设施设备采购。
国企改革取得实效。制定市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国企持续做大做强做优。我市探索实施山区招才引智“揭榜挂帅”模式获2023年福建省改革优秀案例。
聚焦“实干增效”
当好务求实效的“实干家”
6月27日,走进占地面积8.28万平方米的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中大规格优质棒材及配套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配套辅助设施完善工作。
这一项目总投资12.73亿,配备了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和二级管理系统,设计年综合生产能力80万吨。是我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把传统产业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一个缩影。
今年一季度,三明全市实施增资扩产重点项目374个,完成投资82.0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1.83%,6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151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库,完成投资34.3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0.33%,新增投放技改贴息贷款2.51亿元。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一切都是空谈。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智转数改”、数实融合,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增资扩产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向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同时,“一业一策”推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积极布局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等新赛道。
要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做大特色产业链至关重要。围绕11个门类38个大类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我市集中精力推进钢铁与装备制造等11条特色产业链建设,构建了“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项规划、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批重点项目”的推进机制,通过搭平台、强合作、抓招商、优服务,全力抓好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
2023年,全市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8.5%,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2.5%、10.6%,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专精特新”企业30家。三元钢铁与装备制造、永安汽车及机械加工、明溪生物医药、清流氟新材料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县一特色”县域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绿色是三明的最亮底色,生态是三明的最大优势。我市制定并落实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四个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强化工业节能检查与节能诊断“双驱动”,组建绿色节能诊断专家库,开展节能绿色诊断服务15场次,推荐9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工业节能改造项目。加强企业用能监管,序时完成省市节能监察任务,10个重点工业项目通过省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新增3家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企业端建设,全市102家重点用能企业实现全面联网。加大绿色制造工程创建力度,持续推进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全面夯实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