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记者站 许 琰
仔细阅读洪基、官锦铨等进步青年的生平事迹、在夏茂籍参加红军队伍的名单前驻足缅怀、瞻仰开国将军张廷发使用过的物品……“七一”前夕,沙县区夏茂镇文昌宫迎来一批又一批参观人群,近距离感受红色夏茂的魅力。文昌宫,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傲然伫立在沙溪支流的茂溪河畔。1928年夏,这里诞生了闽西北第一个中共基层党组织——中共沙县特别支部。从此,革命火种就在沙县这片红土地生根发芽。如今,历经九十余载风雨,红色精神仍在闽西北大地代代赓续,生生不息。
峥嵘岁月 红色血脉
1927年春,以姜敢(姜源舜)、官锦铨、黄可英为首的夏茂籍学生,在沙县县立初级中学发动全校学生罢课,反对学校当局独断专横、贪污渎职等种种恶行,遭到国民党政府镇压,学校停办。这年秋、次年春,他们先后到省城福州继续求学,在福州党组织的影响下,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夏,受组织委派,官锦铨、姜敢等人回到夏茂,以母校茂溪启蒙初级小学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党员,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自己家乡。洪基等夏茂进步青年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条件成熟后,隶属于中共福建省委的沙县地方党组织——中共沙县特别支部在夏茂建立,这是闽西北第一个党组织。文昌宫、神农祠、四贤祠是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活动的主要场所。1931年起,中共沙县特支成员配合红军工作团秘密发动群众、筹粮筹款、发展武装、创建红色区域,使夏茂、高桥、富口、荷山等地区一度成为红军控制区域,革命星火在沙县大地呈燎原之势。1933年8月23日,彭德怀司令员、滕代远政委率领中央主力红军东方军第一次解放夏茂,成立苏维埃革命委员会;1934年1月,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红三军团再次进入夏茂,文昌宫都是红军活动的重要基地。
绕过文昌宫,拐进夏茂集镇,镇上的将军路,原叫“猪仔坪”,是过去卖小猪的地方,开国将军张廷发小时候就住在这条街。他在《回忆录》中提及:“我看到官锦铨在大街上敲锣,通知民众开会……苏维埃政府到处张贴红军标语,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筹粮筹款、打土豪分田地等运动……那时,夏茂镇住满了红军,红军的生活,尤其是那些红小鬼们活泼愉快的生活,给我印象很深,很想跟他们去,唯恐不要,不敢开口。(1933年)9月13日,红五军团第13师37团在沙县夏茂、高桥等地扩军,我和一些乡亲们134人,立即投身到红军中去了。”1934年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地方当局及地主还乡团疯狂报复,中共沙县特支活动转入地下斗争。中共沙县特支成员相继牺牲、病故、离开,但他们依靠人民,砥砺前行的革命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人。
赓续精神 书写新章
2002年,夏茂镇在文昌宫碧霄殿东侧修建凌云阁,作为革命烈士纪念馆,介绍夏茂历代名流及革命先烈事迹;2018年,文昌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夏茂老旧街区红军主题公园提升改造等项目,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串点连线成片……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沙县区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弘扬工作,坚持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指引,用好用活区域红色资源,围绕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旧址、湖源中央红军东方军旧址群等阵地资源,持续做优做特“红色+”产业链文章,让红色基因成为凝聚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充分发挥革命老区优势,策划提升了3个现场点、5条教学精品线路,组建了“风展红旗如画”红色故事宣讲团,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巡回宣讲;以官锦铨、洪基等沙县革命先烈为原型,创作广播剧、纪录片和红色原创歌曲;推出《红色记忆沙县》《红色薪火》等特色教材和《沙县城攻坚战》等精品教学课程,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虬城大地红潮涌,革命薪火代代传。96年的时光里,一个个璀璨的坐标映照着沙县这片红土地,在新时代,沙县广大党员干部正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以奋斗姿态践行好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