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07月03日

以改革之笔 书民生答卷

——我市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综述

三明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分院启用一年来,持续深化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全媒体记者 林文斌 摄)

●全媒体记者 林思雨 将乐记者站 黄言亮 三元记者站 陈诗宇

改革是什么?它仿佛是照进林农心中的温暖阳光,让幸福灿烂的笑容绽放;它犹如医院中患者肩头卸下的千斤重担,带来了如释重负的轻松与希望;它是一件件举措汇聚成的甘泉,深刻地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活,不断提升着人们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今年以来,我市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推动“四领一促”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通过医改、林改及民生社会事业的多维度改革,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逐绿前行激活发展新动能

7月2日, 将乐县水南镇乾滩村林下仿野生种植多花黄精基地,福建盘古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邱明正在指导工人对林下种植的多花黄精和铁皮石斛进行管护。

“这是今年首次尝试种植的铁皮石斛,利用林下空间的地面套种多花黄精,利用树木树干种植铁皮石斛,可以实现林下空间立体化利用。”何邱明介绍,多花黄精4年一采收,亩产可达9000元至12000元,铁皮石斛每年都可以采收,亩产可达2000元,综合一年林下空间亩产5000余元。

林下生金,得益于将乐县创新实施林下空间流转机制。目前,将乐县林区初步形成了林下经济、特色种植、特种经济林、森林碳汇、绿化种苗等“1+N”绿色产业体系,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种植、养殖、采集加工等林下经济经营面积50多万亩,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户达万余户,带动农民就业2万余人,增收6000余万元。

这是我市林业改革惠及民生的一个缩影,也是林改浪潮中一朵绽放的浪花。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积极构建“1+N+X”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全市全域深化林改三年行动计划,拟实施“三大工程、六项行动”,旨在全面提升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林票制度的创新与升级,激活了沉睡的山林资源。林票2.0的推出,让林农们能够像持有股票一样分享林地的增值收益。林业碳票的深化改革,更是地方林业产品价值实现的有益探索。如今,我市林业碳汇已经实现3000万元交易金额,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为全省第一。

科技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为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与中国林科院等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不仅推动了适合南方林区的林业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研发,还促进了林业机械化装备的应用,提升了林下经济的科技含量和效率。福林贷2.0等金融产品的创新,有效降低了林农的融资门槛,为林下经济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提供了资金保障。

在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我市还注重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质企业,推动竹木产业全链升级,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也带动了周边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全市40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开展医养结合等推介活动84场,实现营业额8.7亿元。

让老区人民在家门口“看好病”

6月30日,在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院区,肿瘤患者陈先生借助“六病共管”模式,将个人病例与详细病情资料发往上海瑞金医院。不出三明,他便获得上海专家的精心诊断和专业的治疗建议。

“这个模式真的好,免去了我许多不必要的旅途劳累,让我不必拖着病体而到处求医问诊。”陈先生感慨道。

“六病共管”是对肿瘤、代谢、心脑血管、呼吸、生殖医学、老年医学等六大专科进行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已在我市正式揭牌,4月7日首诊开具了健康管理方案,我市患者不出三明就能得到上海专家的先进诊疗服务,就医体验得到进一步提高。

今年以来,我市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至上”的重要嘱托,把健康三明建设与深化医改相结合,持续深化“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医防协同的改革探索,下移工作重心、下沉医疗资源、前移预防关口,完善健康“守门人”制度,加快建立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

医防融合,是推进全民健康管理的重要抓手。除了启动“六病共管”体系建设,我市还加快“两师两中心”建设,实施医防融合重点项目,继续开展“两癌”免费筛查。目前,全市12家总医院疾病管理中心已提供入院评估15.5万人次、院后随访29.5万人次、复诊预约29.8万人次,实施运动、饮食、睡眠等“一病多方”,累计生成“六大处方”13.1万份;完成HPV筛查8167人、乳腺癌筛查8410人,并为13周岁至14周岁女性免费接种HPV疫苗10382剂。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我市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开展沪明对口合作,确保市民享受到更高质量、更便捷的医疗服务。至今,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到位资金17.42亿元,支出资金14.79亿元;中山一院新增驻点专家2位,市第一医院引进专家27位,已开展专科门诊103例、手术带教及复盘30例;广安门医院派驻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专家,已开展门诊1632人次、手术78例,并指导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仁济医院、省立医院、岳阳医院、杨浦区中心医院等医院分别通过派驻专家、挂职副院长、开设名医工作室等方式到我市医院开展帮扶建设。

如何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我市积极推进“药、价、保”集成改革,新增“三明采购联盟”成员,将国谈、国采、省采药品耗材纳入采购目录,为患者减负3160万元。通过优化医保政策,降低普通门诊和门诊特殊病种的起付线,提高年度最高支付限额至2.6万元,门诊报销比例也有所提高。

此外,我市通过优化分级诊疗管理,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规范了转诊制度,优化了服务流程,畅通了转诊渠道。通过实施“千县工程”,7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到推荐标准,全市10家县级医院建成各类诊疗中心22个,显著提升了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家庭医生团队的建设,实现了慢性病患者的精细化管理,常住人口签约率已达45.3%,重点人群签约率更是高达75.6%,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一件件实事办进百姓的心坎里

教育是民生之基,牵动着千家万户。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与三明市合作共建的一所完全学校,去年9月学校正式开学,首批招收七年级新生432名。

在华东师范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助力下,学校邀请上海“集团校”各类专家学者17人次来校讲课指导,同时派遣6名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四中学“双导师”沉浸式跟岗培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索完善总校制、校长职级聘任制、名优教师梯队培养等改革实践,纵深推进沪明全民教育领域合作。截至目前,全市组建114个总校,结对分校231所,受益学生28.48万人,占中小学学生总数的75%;共培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省、市、县级名师等4500多人;调剂1800多个编制给紧缺县、200个空编用于中小学人才引进;通过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的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机制,委托福建师范大学、三明学院等高校实施,培养市级公费师范生1328名。

以改革谋发展, 以改革求突破。随着我市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各种惠民暖民便民的改革创新之举在各个领域全面铺开。老旧小区改造即是这场改革大戏中的一个“亮点工程”。

“现在道路畅了、隐患没了、环境还美了。”7月2日,家住列东街道东安社区东新小区的魏大爷感慨道。东新小区是1984年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后面貌一新,他闲暇时总会来到家楼下的口袋公园,与老邻居们一同聊天下棋,日子越过越舒心。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市通过系统谋划、健全机制、强化群众参与和长效管理等综合措施,高效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同时注重资金筹措多元化与施工质量监管,确保改造成果得以巩固。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30个、19.69万户;累计新增或修复雨、污分流管网约702公里,整治翻修小区破损道路约136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15534个、活动场所431个,安装电梯432台,完善无障碍和适老化等设施516处,大大改善了老旧小区居住环境。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每一项民生项目,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如同和煦的春风,温暖着百姓的心田。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我市持续把更多的改革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加持久、安全感更有保障。

--> 2024-07-03 ——我市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综述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4849.html 1 以改革之笔 书民生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