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卢素平 通讯员 刘 倩
将乐:
厚植绿水青山优势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金溪潺潺,青山妩媚,将乐县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将乐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的重要嘱托,积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生态振兴为着力点,推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厚植绿水青山优势,将乐县坚持以“山”为骨,全力护好林业资源、不断壮大竹林产业、积极推动价值转化,实现了青山“变现”的美好愿景;坚持以“水”为脉,强化保护修复,突出问题整治,大力发展水美经济,让绿水“流金”;坚持以“田”为根,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发展特色农业,扩大市场销售,让良田“生银”;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新业态、推广新技术、培育新主体,让农人“聚财”,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举措实,成效显。将乐县先后获得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省乡村振兴热度指数“获得感”前十县等荣誉,《常口村“两山”路径的生动实践》、金溪(将乐段)分别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三元:
深化两岸融合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年来,三元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列入全省首批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为契机,不断探索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新路径,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元样板”,在2023年度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考核中位列全市第一。
以融为笔,三元区通过加强组织引领,加大资金、用地、人才等要素保障的投入力度,强化精准考核问效等举措,汇聚融合发展新动力。同时,创新思路,坚持规划先行、创新运营模式、强化“跨界”合作,把乡建乡创“台湾经验”运用到新村建设中,先后与台湾团队签订“陪伴式”服务协议,组建闽台、校地跨界融合队伍,探索明台融合发展新路径。此外,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围绕“百年栲—千年寨—万年居—亿年泉”旅游路线,深挖三元区富硒土壤、优质农产品区等资源禀赋,依托万寿岩海峡两岸远古家园、白水畲族村等平台载体,持续深化项目建设、交流合作、品牌创设,打造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三元样板”。
沙县:
下好农村改革“一颗子” 激活乡村振兴“一盘棋”
近年来,沙县区围绕小吃走出去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象,先后开展17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探索,实施了“金木水火土”农村综合改革,以机制创新促进农村“人、地、钱”要素自由流通,走出了一条以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围绕“地”怎么盘活,沙县区构建耕地保护利用机制、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步推进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有效破解乡村振兴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围绕“钱”怎么来,持续拓宽农村综合融资渠道,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探索片区联建强村模式,切实破解农民、村集体持续增收难的问题。围绕“人”怎么培育,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银发人才回引”工程,优化村干部队伍,着力破解乡村引才难、留才难的问题。
近年来,沙县区稳粮保供案例刊发在农业农村部《农村改革动态》、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沙县区宅基地改革与管理工作被列入全国优秀典型案例。
明溪:
以机制创新“小切口” 塑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近年来,明溪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侨乡实际,延伸拓展“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内涵,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小事不出村、平安不出事、服务不断档”。“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国104个“枫桥式工作法”。
明溪县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完善“一党委三中心(站)”“近邻恳谈会”等机制,在村(居)设立“说事评理室”“老骥工作室”等平台,并积极推行“法律顾问+村干部+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模式,大力实施道德建设、移风易俗、文脉传承“三大工程”,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建立“明心通”“明溪智慧调解”等平台、创建海外乡亲微信群、设立海外调解服务中心等方式,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海内海外联通、县乡村组联合化解矛盾纠纷。此外,充分发挥乡贤力量,实施“人才回引”工程,搭建创业平台,聚力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泰宁:
文旅赋能 共建共享 走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共建共享
走出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去年来,泰宁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推动“四领一促”工作,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为主线,积极探索“文旅赋能、三产融合、共同富裕、生态和谐”的乡村发展道路。2023年,全县游客接待量89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6.6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124.6%、102%。
立足全域旅游资源优势,泰宁县坚持政府主导,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强化风貌管控,强化政策扶持等举措,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基础。同时,坚持融合发展,突出农旅融合、文旅融合、闽台融合,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跨界融合,大力发展研学写生、影视拍摄等业态,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活力。此外,坚持辐射带动,持续推进各旅游村的“微改造”“精提升”,引入社会资本、第三方管理帮助盘活村庄“两闲资产”,通过“155”能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形式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民宿等项目,并着力营造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走出乡村旅游共富新路径。
尤溪:
聚焦特色农业产业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尤溪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多措并举推进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奏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乐章。
粮食稳产保供方面,尤溪县探索“烤烟-制种”钱粮丰收双赢生产模式,积极提升耕地治理质量,并发挥谢华安院士工作站优势,建立再生稻超高产技术攻关示范基地,探索再生稻“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米”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强化水稻品牌培育,不断夯实特色产业基础;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将15个乡镇分为3条区域发展产业带协同发展,并明确发展茶叶、食用菌、畜禽、果蔬、油茶、笋竹6个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乡村农业集群化发展。此外,通过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成光华百斯特等3个省级现代智慧园,引导发展特色民宿、农家餐饮等村庄业态,推动乡村农业融合化发展;改革开放创新方面,总结推广“均权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的上源全民股份合作造林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农贸分离,并抢抓沪明对口合作、新时代山海协作、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等机遇,不断深化对外合作。
永安:
党建引领构蓝图 乡村建设美如画
永安市围绕乡村建设持续发力,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永安市聚焦高位推动,突出党建引领,成立联建党组织27个,辐射136个村,片区产业链产值超90亿元。同时,在三明率先完成全市228个行政村新一轮村庄分类,并充分展现东南抗战文化名城特质,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原则,推动村资产统一规划。聚焦试点示范,永安市着力培育集休闲、文旅、生活为一体的精品线路,力争实现“一乡一主题、一村一特色”建设目标。聚焦乡村治理,永安市率先在全省打造农房数字化监管平台,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广“积分制”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聚焦综合施策,永安市加快发展采摘农业、餐饮民宿等以老百姓为主体的经营业态,由片区党委、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做法,采取“股份联营”模式,有效盘活两闲资源。同时,通过成立全省首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抓好乡村路网建设等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清流:
践行“千万工程”经验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近年来,清流县深入学习贯彻“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断筑牢乡村振兴发展基石。
清流县充分发挥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优势,持续深化对台乡村建设、农业种养、文旅创意等领域交流合作,积极策划推动三明市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清流核心区建设项目,并常态化开展“师带徒”“揭榜挂帅”等招商引才“双招双引”产才对接活动,搭建两岸人才合作“沟通桥梁”。同时,不断壮大特色产业,通过“引”龙头延伸拓展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集蛋鸡养殖、饲料加工、有机肥加工、禽制品加工、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省级现代蛋鸡产业园,并依托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山海协作等资源,推动清流溪鱼、豆腐皮等产品提升知名度。此外,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理念,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并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乡贤作用,动员农民群众自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扮靓美丽乡村“颜值底色”。
宁化:
坚持文化赋能 建设和美乡村
近年来,宁化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文化赋能,多措并举发挥红色、客家等文化资源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宁化县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红色遗存进行分级保护,聘请专业团队对全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策划,大力发展红色文旅、红色赛事、党性教育培训等业态,抢抓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沪明对口合作、应急部对口支援等机遇争取政策支持,多措并举释放红色效益。同时,以“客家文化”为助力,做实客家祖地文章,闽台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中心、蛟湖黄慎文化园等项目扎实推进,常态化开展宁台民间团体联谊交流、客家族谱展示交流等活动,并实施“客家风情”乡村建设行动,制定《客家特色农村住宅建筑图集》,打造客家味十足的乡村风貌。此外,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推行近邻恳谈会、民情茶室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并积极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培育“新农人”1230人。
建宁:
加强村庄风貌管控 提升乡村建设品质
近年来,建宁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村庄风貌管控为切入点,着力展现闽赣边界县新形象,累计完成农房整治8000余栋,拆除破旧附属房30余万平方米,提升交通路网80余公里,整治村庄“三线”20余公里、河道44公里。
按照“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理念,建宁县制定《建宁县建筑风貌导则》,因地制宜建设和美乡村。同时,按照“确定一个示范村、选定一个示范点、打造一栋样板房”工作思路,将乡村建设与地域特征、民俗特色等相融合,并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基层党建等工作,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此外,强化资金保障,通过以奖代补、多做多补的方式,科学制定分配方案,全流程监督专款流向;强化群众参与,坚持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强化督查激励,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列入县对各乡(镇)、县直部门年度绩效考评重要内容,以机制促落实。
建宁县连续三年被列为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荣誉,村庄风貌管控工作经验入选全省村镇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
大田:
数字赋能乡村 增添振兴动能
近年来,大田县围绕“治理+便民+产业”思路,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手段,推动乡村治理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变,让数字技术全面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其中,大田县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通过验收,《以数字技术破解山区居家养老难题》入选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
在建设数字乡村方面,委托集美大学编制规划,并制定出台相关实施文件;多次对接中国联通等数字乡村建设团队,策划一批数字乡村建设项目;积极投入财政资金,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施数字乡村项目。在创新数字赋能方面,成立三明市网络生态治理中心大田分中心,并积极推动利用数字服务农业生产;建立“互联网+山区居家养老”模式,大力推进乡村医疗信息化建设;在大田美人茶核心产区建设智慧茶园,培育6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积极拓展“互联网+农业”。在发展数字产业方面,坚持“事业+产业”,采取“村企共建”“招商试点”等市场化运作破解运营难题;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县,重点培育大田美人茶等16款公共品牌,以品牌化赋能产业发展;依托电商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利用微信、抖音等渠道开展数字乡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