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三元记者站 吴艺缤/文 林文斌/图
盛夏的脚步悄然而至,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处处涌动着科技与文化碰撞的浪潮。7月4日,第三届海峡两岸万寿岩科技节暨首届大地艺术周拉开帷幕,这是一次“旧石器对话新科技”的交流,也是一场海峡两岸嘉宾和青年共话未来的盛会。
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3、2、1……”开幕式上,伴着现场观众整齐划一的倒计时喊声,启动嘉宾敲下木槌,第三届海峡两岸万寿岩科技节暨首届大地艺术周正式开幕,让科技元素再次释放在万寿岩这片远古家园。
活动刚开始,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附近的科技大篷车区域已是人头攒动。两只智能机器狗跟随音乐舞动身体,在工作人员的远程遥控下做出站立摆手、前空翻、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原来科技还能这么神奇!”趣味十足的表演,引得围观市民连连拍手称赞。
展区外围,呈环形排开的科技互动装置新意十足。农田环保“新衣”、种子墙、基因选育、农装智造……参观人员或转动转盘,观看不同组合下的月季颜色种类;或翻转种子模块,查看种子成长后的植物形态;或按下装置按钮,为农作物选择对应的营养补充方案。
科技,充满着无限可能,涌现着无穷魅力。
“只需要向它发出语音指令,它就能自动开关展示灯,播放对应的讲解语音。”在无人机及机器人展示区,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方毅诚带来了自己研发的智能博物展览箱,他告诉记者,这个展览箱不仅能接收语音指令,还能自动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文物。
打破常规设计的电子沙漏,可以发射激光的赛博手套,为外卖员量身定制的智能安全头盔……在这里,一件件看似普通的物品纷纷被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为参观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新奇体验。
展区另一侧,来自三元区岩前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肖荣珑初次体验到无人机飞行的乐趣。“无人机真是太酷了!之后有机会我还想更深入地学好无人机操作。”在厦大学生的指导下,他顺利操控无人机腾空而起,时而升高降低,时而前进后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开幕当天,汇聚了各方科技人才的海峡两岸万寿岩科技特派员交流大会和气象青年论坛,为与会嘉宾架起了一座科技交融创新的桥梁。从对接展示三元区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成果,到深入探讨海峡两岸古人类活动与古气候关系,各方观点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多形式打造两岸交流平台
万寿岩遗址,见证着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厚重历史,是两岸同胞友好交流的重要平台。
以“抒两岸情缘 展融合画卷”为主题的海峡两岸民俗文化摄影展,用一张张生动的照片诉说着两岸心相连、情相近的故事。妈祖信俗文化活动、开闽王信俗文化活动、正顺信俗文化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观众驻足欣赏,来自海峡两岸的摄影爱好者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恢弘动人的场景。
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印记,也是两岸同胞表达感情的重要通道。
“什么是‘乡村共融圈’?我们要如何利用好乡村深厚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海峡两岸万寿岩大学生交流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年学生、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台胞代表、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叶柏增带来了一场围绕乡村建设与文化创意的生动分享。在他看来,活动的举办为两岸同胞交友交心、科技交流、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
“叶博士给我们分享了不少自己的经历见解,让我感觉很受用。”来自屏东科技大学的李兆祥是一名农学专业学生,交流会上的学习与收获,让他对今后参与三元区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会议论坛让交流“走”起来,而流行音乐则让交流“潮”起来。夜幕降临,海峡两岸万寿岩音乐荟热力开唱,来自海峡两岸的歌手与乐队轮番登场,灯光与星光的交织下,音符流淌在草坪之间,“科技+文化+音乐”的视听新体验,激发着两岸青年的情感共鸣,传递出声声不息的两岸情谊。
在古今联动之中感受科技的神奇魅力,在两岸交流之中构筑和谐的美好图景。如今,已连续举办三届科技节的万寿岩遗址在科技交融创新的氛围下变得愈发智慧,日趋完善的设备设施,带领着游客“穿越”万年时光,触摸古人类先民的发展印记,沉睡的历史文物资源在此地得以焕发生机。
据了解,本届科技节活动将延续到8月底,海峡两岸万寿岩沪明电商平台+电商企业“手拉手”对接交流活动、无人机与机器人大赛、开闽文化交流会等系列活动,将持续运用科技赋能的力量,进一步擦亮万寿岩文旅品牌,助力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