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杨锏平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各种独具特色的地方特产,而郑湖板鸭,正是沙县小吃中不能错过的美味。
郑湖板鸭特点在硬、香。据老人讲,郑湖板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正宗的郑湖板鸭讲究选料、精良制作,一般选用肥瘦适当的半番鸭宰杀洗净,用盐、辣椒、五香、蒜料腌制24小时,自然晾晒风干,在阳光与霜雪的交替中完成美味的转换。
20世纪90年代初,我来到沙县郑湖乡担任团委书记。那时,交通不便,通讯闭塞,物质条件相对贫乏。我到郑湖乡的时候,连路灯都是昏暗的。然而,再贫乏也阻挡不了郑湖农家制作板鸭的习俗,郑湖乡地处沙县东南山区,一到入冬,霜冻总是让这里银装素裹,也正是制作板鸭的好时节。这时的郑湖乡村,随处可见用竹竿撑开晾晒的板鸭,一只只整整齐齐金光闪闪地迎风挂放着,满目金黄,如琵琶,似风筝,使寒冷的空气中似有若无飘散着一股淡淡的肉香。
郑湖板鸭晾晒风干后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烘烤。地炉中烧着旺红的木炭,盖上炭灰成半明火,再铺上茶籽壳,板鸭放上烘烤36小时左右,待呈金黄色时取出挂在屋檐下随时食用,放了茶籽壳烘烤的板鸭,带着茶油的芬芳,愈久弥香。
有一天傍晚,我要赶到大炉村去,因为晚上村里要开饲养半番鸭山塘投标会。据村干部说,以往每次村里有投标,都会出现约标串标的事,包村干部最好要在场。
我在乡政府食堂早早吃完饭,到郑湖中学当老师的一个朋友那里借自行车,准备往大炉村赶去,税务所、中学里几个平时在一起玩的朋友听了大为惊讶,给我说了好些有关大炉村这段路恐怖的传说。我哪里管它这些,我是包村组长,又是团委书记,不去怎么行?
我骑上借来的自行车往大炉村赶去,一路黑灯瞎火,寒风凛冽,村路凹凸不平,心里确实感觉有点恐惧。路上又遇暴雨,当我赶到大炉村部时已是晚上8点多,破旧的村部里比平时多了许多人,也显得热闹了许多。
村主任张世兴把我带去换下被雨淋湿的衣服,投标会开始,村里几个小青年想变着法子串标,拍着桌子威胁我不要多管闲事。年轻气盛的我,也拍着桌子对他们说:“我是新来的乡干部,包村组长,我姓杨,这事我管定了。你们如果按正常投标没话说,如果是乱来,想约标串标,门都没有,我不会怕你们。”
就这样,山塘投标在我的监督下完成了。
当晚,几个村干部把我拉到村支书胡安桐家,温了一壶自酿的“山冬红”, 就着清蒸的板鸭,聊到半夜。当年农村物质条件很贫乏,能够填饱肚皮已属不易,鸭子寻常但板鸭不寻常,大多数农家只有在家里来了贵客、过年过节或者遇有重要事情的时候,才会咬咬牙吃一顿板鸭。
村干部讲:“以前很多乡干部都不敢管事、不爱管事,大家晚上都没想到你会冒雨赶来,要不是你,晚上肯定乱套出事。”
自那晚投标事件后,村民们对我另眼相看,后来那几个小青年也跟我成了朋友。每逢村里有要事商量,我就会在村支书、村主任家吃派饭,偶尔还会就着农家红酒啃啃清蒸的板鸭,那时村里穷,没有村财收入,都是他们自己先贴着,至今想来,那时的人们是多么单纯。
对于板鸭的食用,我最喜欢的是清蒸。这也是郑湖板鸭最常见最简便的吃法,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原味,将肉质紧实的板鸭用温开水洗净后放入锅中大火蒸一刻钟左右,切块即可食用,越嚼越香。“农事冬闲毕,相道做板鸭。椒盐接匀透,竹撑似琵琶,炭火融融烤,香气徐徐发,皮酥肉油润,配酒最堪夸。”夸的便是郑湖板鸭的美味。我想这大概也是做人的原则吧,原汁原味才好。
第二年,乡里安排我到庆洋村包村,大炉村全村干部到乡政府要求我继续包大炉村,每人还带了一只香喷喷的板鸭送到我宿舍。看来,做人做事,还得像板鸭一样硬才香。
当然,郑湖板鸭还有多种吃法。一种就是将板鸭蒸熟之后,切好蒜、姜丝、辣椒,先将佐料倒入锅中爆香,然后再将切好的板鸭倒入锅中一起爆炒,炒熟后即可出锅。喜欢吃辣的人可以根据接受程度,选择不同的辣椒,而晒好的干辣椒,或是皮薄的青椒炒出来的口感最好,这样做出来的板鸭不仅保留自身特有的香味,入口的辣味更增添几分特别的刺激,如此这般,亦可减少板鸭的几分油腻感。总之,板鸭的吃法与人的秉性一样,各有不同。
时光飞逝,一晃30多年过去。如今,勤劳的沙县儿女勇敢地离开故土,走南闯北做小吃发家致富,其中不乏郑湖村民。郑湖板鸭作为支柱产业也大量外销,他们可能没有读过很多书,说不出什么叫经济管理学,但是他们用精明智慧、辛勤劳动,在城市的街道旁、商场里,把一只不起眼的鸭子变成了“高大上”的礼品。前年,我爱人大学同学来沙县聚会,大家带走的礼品就是郑湖板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风物,涵养一方人情,细究起来,板鸭里的乡土乡情耐人寻味,过去虽穷,但农家红酒和板鸭的温情至今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