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7月,我中专毕业,分配到沙县洋溪公社孝坑小学单人校任教(1983年洋溪公社划归为梅列区)。那时的山村,出门无公路,夜晚无电灯,正处于“瓜菜代”时期。我每月工资28元,粮食定量28斤,食油3两。买米要到公社粮站,往返需步行20里山路。当时,我年轻力壮,定量的粮食不够吃,就利用早晚时间及节假日在房前屋后开荒种菜、种地瓜,贴补伙食。
校舍设在庙宇旁的一间民房里。经过逐户家访,学校共招来小学生43名,办起复式班。我每天要教一至四年级的语文、算术。我采取动静搭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的做课堂作业,有的默读课文,有的写生字,有的做算术题。夜晚,我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还要备好第二天4个年级的语文、算术共8门课的教案。每次考试的试卷也是自己出题,刻钢板、油印,真是“早晨眼睛一睁,忙到晚上熄灯”。
为解决单人校老师忙不过来的难题,我采取“以大带小”的办法,培养“小先生”。我辅导四年级学生做作业,然后由四年级学生去辅导三年级学生做作业,三年级学生去辅导二年级学生做作业……这样做既调动了“小先生”的积极性,又确保了教学质量。
孝坑大队农民居住分散,共有10个自然村,近者离学校三四里,远者七八里,全是崎岖小山路。我按自然村组织路队,选出正副队长,负责往返路上安全。有一次,遇到山洪暴发,我护送最远的一个自然村学生回家,走到半路,木桥被冲垮。我脱下鞋子,把学生一一背过小溪,确保了学生安全返家。
为让学生能有个读书的好环境,我利用劳动课带领中年级学生上山砍小毛竹、小木棍,卖给当地供销社,勤工俭学,积累资金。在大队党支部、大队管委会支持下,发动村民投工投料,终于建起了一座木质结构的新校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在这所单人校度过了4个年头,做了一些我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给了我许多荣誉。1963年12月,我光荣地出席福建省少先队优秀辅导员代表大会,受到时任省委书记叶飞的接见。如今,61年过去了,在山村单人校任教的岁月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黄其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