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07月24日

在赖坊的古意里穿梭

赖坊古民居——棠棣竞秀(绿 笙 摄)

●绿  笙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赖坊都要隆重上演从明朝传承至今的一个古老民俗——冲炮阵,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赖坊人将祖庙里的先祖赖仙芝神像抬出巡游,据传,这位赖氏先祖征西有功而被汉朝皇帝封为光禄大夫,后人遂塑像祀奉并称之公爹。这天,各家各户把精心备好的鞭炮缠绕竹竿上,于祖庙前空坪左右排成“人”字形,待公爹神像回供奉地时,几百串鞭炮一起点燃,抬神轿的人则从炮阵中冲过去,场面壮观且震撼人心。此时,人们争先恐后冲进炮阵摸公爹胡须,谁摸到胡须意味来年将行好运。

当我徜徉在文昌溪环抱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清流赖坊履迹斑驳的村道上,脑子里不时闪现冲炮阵这似乎没有任何关联的影像,心底里无端生出一种曲曲折折的感慨来。当然,在赖氏祖庙前我寻觅到那些已渗进石缝里的喜庆红色,从天上泼洒下来的热浪里则捕捉到已融入赖坊人集体记忆里的鞭炮声。那是赖氏后来缅怀先祖的一种特殊情愫,与这些面孔苍老却依旧生机勃勃的古民居一起,从千年前延续至今。

这是一个始建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有1002年历史的古村落,一个典型的客家人聚集地。赖氏族谱记载,当年赖一郎公与其弟九郎公从沙芜出发寻找丢失的母猪,一路寻至后龙山下,终于找到已经产崽的母猪时,见母猪和十几只猪崽只只肥壮,又观此处地脉深厚,适宜人居住,遂举家迁于此,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明代,赖坊已是“居民据而为乡落,于坊里相望,室庐相接,鸡犬相闻,庶忆哉”的富庶之乡,至清晚期,赖坊已户列三百余烟。至今,整个村庄的原始布局完整,民居、祖庙和街坊等基本保留当初格局。这些古老的建筑以真武街、楼房下街、镇安门街为主脉,众多小巷小弄为支脉。这数不清的岔道和小巷,尤其是房屋拐角处及建筑格式的相同,使整个村落形成迷宫般的交通网络。正是炎炎夏日入伏前的日子,当我沉醉于古民居的风采时,在这些幢幢相连、小巷纵横交错的民居间,忽然坠入一个古老的文化迷宫中,于浓郁的古意中迷失了方向。村中老人介绍,当初村落的设计者之所以布下这样的迷宫,目的是防范外来匪盗。想象着闯入村落的不良之辈在迷宫中走投无路的情形,我不由感叹古人的良苦用心。

我最初进入的是礼在堂。映入眼帘的当然是那些技艺精美,寄托古老农耕社会人们美好祝愿的窗扇,以及大厅两侧屋顶和柱子上的雕刻。喜上眉梢、世代封侯、福从天降、四季平安等众多雕刻让人目不暇接。同时,我意外发现天井里色泽鲜明,用鹅卵石铺设的铜钱形状图案。很显然,与众不同的铜钱图案寄托了房屋主人对家庭富裕的美好愿望。这种图案在来青、翰林第、棠棣竞秀、彩映庚等古民居里也一一呈现,在一幢老房子里,居然有三个铜钱图案如奥运五环般环环相扣,布局相当精巧,这可称之天井石雕的图案,让赖坊古民居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情来。在棠棣竞秀,门口石铺的太极图,则寄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太极辟邪的寓意。通过各种微妙变化,让一座供人居住的房子传递主人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寓旨,在赖坊古民居里比比皆是。如来青的大门呈八字开,表明房屋的主人曾为官,“来青”二字有“紫气东来,青气东来”,又暗寓此屋主人为官清廉。其正厅悬挂的“选魁”匾额,“魁”字的“鬼”边少上面一撇,喻示此屋无鬼敢入,屋主可安居。

走进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翰林第,仰望高悬于门楣之上的“文明继美”匾额四个金碧辉煌的大字,在领悟主人“天地之明在于日,人间之明在于目”之意,有意将“明”字的“日”写成“目”时,竟与一个古老的故事迎头相遇。传说房屋的建造者赖初兆博学多才,于清末光绪年间上京赶考,因拒绝主考官索贿而名落孙山。落榜后的赖初兆绝了科考之念,回乡开办赖坊书院——东壁山房,潜心育人,因材施教,后来他的许多学生都考取了功名,因擢登科甲功名者就有18人。由此,东壁山房便有了“一门三进士,比屋五举人,十八蓝衣拜祖宗”之美誉,后人将其改名翰林第。清光绪二十八年,散居各地的学生为先生贺寿而齐聚翰林第,敬送“文明继美”匾额,盛赞先生耳聪目明、勤俭廉明。这一刻,我品味着“文明继美”深意和背后的故事,伫立于翰林第大门前远眺,只见远方官帽山与近处文案山绵延而去,让人暗叹天地自然造化如何地鬼斧神工。

总以为一座房子在天地间耸立起来,给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那些来自大自然的材料经人们精心构建后成了家的代名词。从此,这一家人开始在漫长的时光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十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经过一代代人繁衍生息,一个家族从民居里衍生出来,家族的脉络也深深烙印在老房子每一根柱子、每一片瓦片、每一寸地的肌理里,这就是家族的文化密码。无数个体的家族历史延绵不绝,方汇聚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于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家族文化浸淫,不知不觉中老房子就有了这个家族的性格。赖坊古民居的主人大都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世,我以为也正因没有闻名遐迩的文化背景,整个古民居群落才呈现出朴实与谦逊的性格,这样的性格经时光打磨而凝聚成一种群体的大气和淡定从容。

如此,当我在赖坊古民居文化迷宫的转角处迷失方向时,更深刻地体会这种似乎与客家先民文化传承相适的集体性格。这片大都建于明末清初,面积达二万五千平方米,以赖氏祖庙、彩映庚、翰林第、大夫第为代表的一百多幢古民居群落,充分体现了建造者的匠心独运。它们大都根据所在方位卜吉而建,体现了严格的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一般以上堂为中心,配以门楼、下堂、厢房及护厝等,堂前有天井。天井多用卵石铺衬花卉纹、线纹等图案,大门前有前坪及池塘,充分体现中国传统建筑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讲究朴素实用的建筑风格。其中,这种风格体现最完整的当数建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的赖氏祖庙。虽然现存赖氏祖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但从祖门楼上工艺精细的飞檐斗拱和造型古朴的砖雕,就可窥探到岁月沉淀的分量。

同样,让我处处感受到赖坊古民居古朴和沉甸甸文化分量的,当数每幢房子可见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这些散布在梁枋、雀替、梁托、瓜柱、挂落、厅头、神龛、窗扇和门隔上,用透雕、高浮雕、浅雕等手法雕刻的传统吉祥图案,大多以神话故事、戏曲故事、四时花卉、鸟兽虫鱼等为素材,构图精妙,技法娴熟,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精湛的建筑风格,并寄托着客家先民朴素的耕读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众多窗扇雕花。正当我细细品味这些雕刻寄寓主人的何许期盼之时,一扇窗雕刻的图案引起我的关注。这是一扇位于大厅天井两侧厢房的窗扇,上面镂空雕刻蜜蜂、猴子、喜鹊和鹿四种动物,很显然,这幅吉祥图案寄托了主人期盼后人禧禄封侯的寓意。在我看过的古民居中,蜜蜂吉祥图案尚未出现过,堪称赖坊古民居一个特别之处。此外,我还注意到这么一种不能算是雕刻的砖饰——“双喜”砖图,在屋墙较高的部位以青砖垒就“双喜”造型。这种做法既达到采光、透气的效果,又让房子多了几分喜气。

位于文昌溪岸,门前溪水潺潺,保存最完好的彩映庚为合院式建筑,由大门、中厅、正厅、厢房和护厝组成。锥刻在门楼上方的“彩映庚”三字,因涂铁锈色而呈暗红,有喜庆之意,庚在方位上指西方,在五行里属金,阴阳学里为阳。“彩映庚”隐喻:祥光异彩映照在朝西开的门第上,五谷丰登且多金。房屋的主人世代行医,其后人现在仍传承“医者仁心”的祖训,大门前两尊经风雨剥蚀依旧姿态安详的石狮子笑容可掬,迎接着每位来者,没有一般石狮的不怒自威,反而让人一见心仪。当然,走进彩映庚,最让我惊叹的是那些透射出远古吉祥气息的木雕,用谐音、借喻、隐喻等手法,呈现房屋建造者祈求家族和睦、人丁兴旺、福禄寿喜的愿景。在一扇显然被来者无数次抚摸的木雕前,我不由会心一笑。这门扇明雕了莲、白鹳和青蛙,一只白鹳立于莲花之下,一只白鹳展翅飞于莲之上,中间一只趴在荷叶上的青蛙蓄势待发。三种图案中尤以青蛙最为光亮,显然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白鹳俗称送子鸟,蛙谐音“娃”,莲多籽,此门扇通过简洁明了的画面,寓意:白鹳送子、摸蛙生娃,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理念。

无疑,这些精美的雕刻和壁画让赖坊古民居这座古老的文化迷宫闪烁出别具意味的魅力,而环流整个村落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引水系统,堪称迷宫布局者的神来之笔。两股源自村落后山的山泉水被巧妙的设计者改造利用,修建成贯通古村落各个角落的大圳沟,曲折中彰显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这种引水系统给居住者提供了极大便利,更重要的是大圳沟还有先进的科学防火功能,若哪户人家不慎着火,堵上相应位置水圳口后,水马上溢入天井及池塘中,保证有足够的水灭火。了解大圳沟如此功用后,不能不让人感叹古人设计的精妙和科学了。

当我沿着大圳沟走到水流上游时,俯身察看清澈流水中悠然舞蹈的水草,忽然觉得大圳沟就是赖坊古民居构成的古老文化迷宫中,一条能让人寻觅到传统文化活水长流的大动脉。有了这样的文化大动脉,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永远鲜活而魅力永久。

穿梭于赖坊古民居的浓浓古意间,在文昌溪边履迹斑驳的巷道边一户人家门前,相遇十几只破壳不久的雏鸡正围着母爱满满的母鸡撒欢,它们稚嫩而清脆的叽叫声让人心生爱怜。不错,这就是赖坊的烟火气,无处不在的烟火气让我在赖坊古民居的文化迷宫里不至于走失。这一刻,站在这棵已321岁高龄,不断传递着赖坊人弄璋之喜的古樟前,就想到赖坊摆五方的习俗。

摆五方是闽西客家驱邪祈福、散福的一种民俗,每年农历九月,赖坊都会举行三日两夜的太平清醮活动。这天,村民在村中古戏台前的大坪,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摆上四方桌,在各房长老主持下,五个房族的保管者拿出珍藏的古董、文玩摆放桌上,供大家欣赏检验。按照五方的规矩,在正式活动之前,各房要先清点古董,族人还要鉴宝、传讲。五个道士则以法桌为中心,按一定路线分别在五张桌前持朝板、禹步、上香、对打,作直线穿插、环形穿插等。此后,福首、缘首及村民跟随道士绕神龛、醮坛,由缓至快地行走,并逐步形成绞绳式穿插疾行。人们认为这种行走的方式能带来吉祥,有溯本追源、祛邪祈祥之意。而我以为赖坊人是以这么一种方式传递先祖从古代艰难保存下来的那一脉烟火气,以文化的名义找到最适宜的方式。当然,我知道自己的短暂行走不可能完全读懂这些古民居和它背后一个古老的家族,但穿梭于赖坊沉甸甸的古意间,我破译了彩映庚前那两尊石狮子的微笑,还有文昌溪川流不息的一脉清流,正是这微笑和清流让赖坊古民居这个集体群落穿越千年仍楚楚动人。

--> 2024-07-24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5629.html 1 在赖坊的古意里穿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