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记者站 魏兴谷 文/图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绿色,是永安最亮丽的底色。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80.44%的绿色宝库,正在“保护”与“发展”两大主题中寻求着更为精妙的平衡之道。
早在2013年,永安市委、市政府就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了“永安碳汇专项基金”,打造了一个服务永安碳汇林业,发展绿色碳汇事业的地方公益平台。
紧接着,永安市组建社会化、非营利性的永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协会,负责全面推进永安市重点生态区位林经营管理改革。
2015年,省委、省政府将永安市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的做法作为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九条措施之一,并将永安列为全省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县市。
2016年,永安市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机制作为国家发改委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探索实践中总结提炼的18条经验之一予以全国推广。
2023年,永安市探索天然林收储改革试点,被列入福建省林业局第一批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和国家林草局简报(基层好经验好做法)刊发推广。
在全面深化林改这个“关键一招”上,永安市坚持从群众中寻找改革题目、从实践中提炼改革思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等方面持续创新,一次次地书写出更具发展借鉴的“永安实践”。
1
用改革寻找
“绿碳发展”新思路
竹山单家独户经营、劳动力紧缺、竹林失管或低效经营等问题已成制约竹业发展的重大瓶颈。
民之所忧,就是改革所向。2022年11月,由永安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非盈利性质竹产业云计算服务平台——“竹师傅”竹产业共享用工平台正式上线,通过管理平台化、服务公司化、队伍规范化、作业机械化、产业数字化模式开展服务。
“竹农下单,我们派单,通过专业团队提供竹林经营、采伐、运输等服务,帮助竹农解决劳动力紧缺、无人管理或经营粗放等问题,提高竹林经营效益。”永安市“竹师傅”竹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启南说。
紧抓政策机遇,永安市全面实施林竹碳中和创新工程,推行竹林碳汇改革。
永安市是我省首个集体竹林通过森林认证县(市),2014年获得了法国BV公司签发的FSC竹林森林认证审核证书,认证林地面积13.53万亩。2019年,永安市再次成功通过了FSC新标准审核、换证审核,2024年完成第三轮换证审核,为竹加工企业出口产品提供了高质量的原料保障。按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永安区域内已高质量建设高固碳丰产林示范片0.5万亩,丰产林亩平均经济产值超3000元。
为了支撑这些改革创新,永安市先后制定出台《永安市融入三明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推进林改再出发的实施方案》《永安市深入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鼓励支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全市现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有345个,经营面积达130.99万亩、覆盖面达68.6%。
2
用改革抢占
“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绿色家底鼓起了“钱袋子”,但改革的脚步仍在加快。永安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思考,在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共识的当下,当绿色的生态环境基底与新经济、新产业碰撞在一起,在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将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集装箱底板、普竹板、重组竹板被称为永安竹产业的“新三板”。随着一家家竹板材企业的发展壮大,永安竹加工产业竞争实力持续增强。
走进小陶镇长坂工业开发区,福建省八一永庆竹木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忙碌景象,一片片粗糙的竹帘,经过十几道加工工序后,化身为一块块精致的车厢底板。
“这种板密度大、强度高,能够代替车厢原有的钢制底板,而且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董事长徐先豪指着一块竹木混合轻体板说。
上世纪90年代,八一永庆开始利用竹材生产集装箱底板,如今已成长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龙头舞动产业兴。永安市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打造竹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竹深加工产业,并将竹产业列入永安市“33211”产业体系进行整体布局。目前,永安市已持续打造20个系列400多个品种的笋竹产品,实现了“全竹利用”,在“以竹代钢”“以竹代塑”“以竹胜木”的绿色发展路径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先后被列为国家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中国竹都”等“国”字号园区。
产业兴,百姓富。永安市现有笋竹企业169家,年均消耗毛竹4500万根,带动竹产业从业人员6.2万人,吸引半径100公里范围内、500万亩竹材资源向当地输送集聚。
3
用改革探索
“生态变现”新渠道
以改革思维护好绿色生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是永安市持续深化林改的必答题。这些年,围绕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永安市还推出了全域旅游、林票改革、林业碳汇开发、森林康养产业等一系列举措。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但在资源向资产转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低散乱、难以集约利用,以及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问题。为此,永安市积极探索林票多元发行,加强与中林集团等央企省企合作,以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为载体,按照“国家储备林+林票”模式,引导村集体和林业经营大户用林票形式与中林(三明)、永林股份、永安国有林场等国有或国有控股林业企业开展合作经营。以林票搭台,建立资源摸底、流转储备、整合提升、生态反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闭环机制,唤醒“沉睡”资产,实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截至目前,累计合作经营面积2.4万亩、制发林票额5923.38万元。
竹尽其用的永安人,不仅有百万亩的竹林资源,还有众多的竹生产企业,更有打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渠道。
在永安,过去人们为了生计贩卖原木,曾一度把风光秀丽的山林搞得满目疮痍。而如今,当地百姓以竹林风光为载体,大力创办农家乐,吸引城里人来康养度假。
在毛竹资源大乡——永安上坪,当地竹农利用一望无际的九龙竹海资源,借助众多游客来参观竹海风景的优势,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
同是那片林子,从卖原木、原竹到卖碳、卖风景,这是永安人对森林经营理念的转换,更是永安人的一次观念转型。
洪田镇上石村发展森林康养项目,是一次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实例。山上原竹经过企业的加工,成为竹工程材或竹制品再次投入到竹林中扮演建筑“角色”,这种“取之于林、用之于林、兴之于林”的三次产业融合将叠加出更多的生态效益,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