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07月26日

灵魂与肉体的对话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张先震

《病隙碎笔》是已故作家史铁生的哲思散文随笔集,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该书中,史铁生以沉稳、深邃的思想,以刨根问底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探讨了人的肉体与精神,人与群体、社会等各个层面的问题,并常常以问代答,展开了一系列的追问。书中文字冷峻沉着又不失热情诚恳,字里行间透露着史铁生对生命对命运看似矛盾却是和谐统一、毫无违和的洒脱与抗争,处处显现出史铁生对人对社会爱憾交织的情感。

“文革”,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场浩劫,一场酿成了许多悲剧的灾难。史铁生是被动参与者、见证者。“文革”初期,正上中学的史铁生和同学们被动参与运动,他们融入了队伍中,很快“少年们满怀豪情”,闯进一位“反动学术权威”家中,砸花瓶割皮鞋,一心要表示忠勇。不久,史铁生因不是红五类,和几个类似家庭成分的同学被赶出队伍,“非红五类不许参加我们的行动!”这个过程,使史铁生感受到了命运的滑稽与无奈,并自此以旁观者的角度,开始了对“文革”本身和运动中的人与事的思考。这场运动中,没有胜利者,不管是被伤害者还是伤害他人者,都是这场运动的受害者、牺牲者。运动中人伦与思想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遭受严重的破坏、扭曲,人的身心受到冲击、折磨甚至摧残,人的价值、尊严、权利,受到无情的践踏。为什么运动中的人像变了一个人,人性的优点,比如忠勇、积极、诚实,人性的缺点,比如自私、嫉妒、残暴,都完全融合成了一股强大的破坏力量,在长达十年的运动中毫无收敛地施展?史铁生谈到了人性的不稳定,善的“软弱”恶的“坚强”,谈到了个人相对于环境的渺小、无力。在这场运动结束后,社会开始反思,“伤痕文学”一度风靡,但真正的忏悔者很少。人类不仅需要清醒、勇敢地面对将来,也必须以同样的态度面对过去,因为“人类前进的力量,一半来自教训。”那个年代,是只讲立场的,人群是要划分开来的,史铁生说,如果有人把皮带塞到你手里,对你说这是考验你的时候,检验你思想正或歪的时候,你抽不抽下去?史铁生诚实回答:“凭我的胆识最好的情况也就是把那皮带攥出汗来,举而又怯,但终于不敢不抡下去的。”不想作恶,不代表不会去作恶,这就是人性的软弱,也就是人需要有忏悔意识的原因。

史铁生对宗教有很深的研究。不可否认,史铁生如果是健康的,不瘫痪不受尿毒症的折磨,他或许对这方面不会深入研究,“穷极则呼天”,这是人之常情。世界的几个主要宗教,史铁生对它们的信仰内容和教理都充分了解,在此书中,史铁生不是简单地罗列它们的要义、宗旨,也不是直截了当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把读者引入思考。探讨任何宗教,都离不开一个根本问题:人有灵魂吗?存在天堂或地狱的前提即人真有灵魂并不死不灭吗?离开这个世界后真的有另一个去处吗?史铁生没有给出答案,只是以思辨的方式,对问题展开探讨,同时阐明了信和不信者对待问题所持的不同的态度,表明了信仰对人的思想层面产生的不同的影响。可以说,史铁生对人之终极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是极为全面而深刻的,是一般人不曾有的,甚至远超过了一般的宗教信徒。他思考的角度立体而多维,所思所言有据有理,读来令人顿生感触。

文学即人学,可因此说文学家就是半个心理学家,可能有的人赞同有的人反对,但若说史铁生是心理学家,可能就没人提出异议了。《病隙碎笔》几乎全本都在解剖人的思想,分析人的心理,面对苦难和面对顺境时,面对强者和面对弱者时,面对朋友和面对“敌人”时……自卑与自信,懦弱与强悍,人前与人后,爱恨情仇,从多个方面,各个立场与角度,对这些心理、情绪、态度的产生与消失作了深入的分析,作者看似“无心插柳”,读者却“柳成荫”。人性是共通的,所谓感同身受,有的地方,史铁生以自己亲身经历、以自己的心理为例,有的以他人为例,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都是人性,共通共鸣,因为“你身上有我,我体内有你,甚至你是我,我是你”。

因为对人性有了充分而深入的认识,史铁生对人充满了同情与理解,字里行间尽是宽容与悲悯。人是环境的产物,具体来说,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就学条件、工作与生活环境,甚至于长相、健康状态,都影响着一个人的内和外,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而这些决定因素,是非人所能选择、控制、把握的。你忠诚吗?或许只是因为你所受的压迫不够大;你纯洁吗?或许是因为你面对的诱惑不够大;你坚强吗?或许只是因为你遭受的苦难不够大不够深……有完美的人吗?我们自己的品行,自己的内心能够全部摆到阳光下吗?人性是复杂的,软弱的,人生是艰难的,很多时候知道此航道危险,却未必具有改变舵向的毅力,“就像吸毒者,自个儿也看不起自己,却无法靠自己的毅力戒了。”因此,只有少一些指责、“审判”,多一些理解与包容,人的尊严才能维护得好些,社会才能多一些善意少一些歧视、嫌恶,这人间才能温暖些美好些。

书中有很大篇幅谈到了性和爱。在今天这样一个灯红酒绿、满是诱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性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爱情,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不管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不那么常见了,成了可歌颂的了。这就要问,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不单单是在男女相处的开始时,及在之后的婚姻中,两人追求的、在乎的是什么?“单纯的性爱难免受限于肉身的,总是两个肉身的朝朝暮暮,真是难免有互相看腻的一天,但若是两个不甘于肉身的灵魂呢?一同去承受人世的苦难,一同去轻蔑现实的限定,一同眺望那无限与绝对,于是互相发现了对方的存在、对方的支持,难离难弃……这才是爱情吧。”爱情中有性、有肉体,但肉体和性不是爱情,喜新厌旧的性,是肉体,而灵魂的爱情,必是恒久的。如果把性等同于爱,“一旦‘东风无力百花残’或‘无边落木萧萧下’,则难免怨屋及乌,叹‘人生苦短’及爱也无聊。”

人是有缺憾的,人人都是“残疾人”——纵使身体健全健康,谁的内心,谁的心灵、灵魂,没有缺点、缺少、残损呢?这种“残疾”,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挣脱的。那么,只有承认、正视,彼此拥抱彼此相爱,才是正解。“人与人之间是这样,群、族乃至国度之间也应该是这样,不是要强调不同与敌视,而是要呼唤沟通与爱。”

史铁生的心,是一颗童子之心、赤子之心,虽然身在尘土漫天的尘世,依旧追寻内心那片净土。

--> 2024-07-26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5711.html 1 灵魂与肉体的对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