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文
在苍茫的华夏大地上,有一段故事悄然铺展,它如同一条细流,穿越岁月的峡谷,从宁静的乡村流向繁华的都市。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心灵深处的一场深刻变革。跟随作家绿笙的笔触,在《从城关到城市》的朦胧光影中,探寻那些关于梦想、适应与归属的灵魂轨迹。绿笙的散文《从城关到城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从“三元或杉联”这一古老城关向现代三明城市演变的壮丽画卷。
绿笙在散文开篇便引领读者穿越至历史的深处,探访“三元或杉联”这一古老城关。三元,作为三明的前身,其历史沿革复杂而丰富。从宋时沙县二十四都的一个小村庄,到明代中叶辟圩设镇,再到民国后设三元县,直至最终成为三明市的一个区,三元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无数风雨沧桑。绿笙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这一历史过程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城关之中。
同时,绿笙还巧妙地引入了“杉联”这一颇具地理特点的称呼,进一步丰富了三元的本土文化内涵。杉联,即杉林环抱,这一称呼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三元城关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绿笙通过对杉联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三元城关的地理特征,还传达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在《从城关到城市》中,绿笙不仅描绘了“三元或杉联”的历史变迁,还深入挖掘了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记忆与瞬间。这些记忆与瞬间,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三元乃至三明的发展历程。绿笙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记忆与瞬间一一呈现,使读者在感受历史变迁的同时,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绿笙在散文中多次提到新华书店、三元百货、建明饭店、红旗影剧院、红星照相馆等地标性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三元城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记录了一位上二年级的农村少年第一次进入三元城关的种种浮想,难以忘怀的是一碗扁食三个肉包,满足地打了一个响亮饱嗝的深刻记忆,逛书店、对影剧院看电影的渴望、到相馆拍毕业照的欢喜。通过对这些地标和人事的描绘,不仅唤起了读者的怀旧之情,还展现了三元城关在时代变迁中的独特魅力。
在绿笙的散文中,“列西或水西”作为与“三元或杉联”并立的另一片繁华之地,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列西,作为沙溪河流域的重要码头,其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绿笙通过对列西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繁华景象,还将其与“三元或杉联”进行了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两者之间的异同。
在绿笙的笔下,列西与“三元或杉联”虽同为沙溪河畔的繁华之地,但各自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却有所不同。“三元或杉联”的繁华更多地体现在其经济活力和商业氛围上,而“列西或水西”则更多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散文的内容,还使读者在感受繁华的同时,也能思考历史与文化的价值。
1958年,对于三明乃至整个中国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这一年,三明工业基地开始建设,标志着三明从一个古老的城关向现代工业城市的转变。绿笙在散文中详细描绘了这一历史进程,展现了三明工业文明的崛起过程。
绿笙通过对三明钢铁厂、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以及沪明对口援建的三明食品厂等工业企业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三明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还揭示了这一过程中人们的奋斗与牺牲。同时,还巧妙地将工业文明与“三元或杉联”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两者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散文的内涵,还使读者在感受工业文明的同时,也能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在《从城关到城市》的结尾部分,绿笙将笔触转向了未来,表达了对三明未来的展望与期待。通过“寻觅”与“眺望”这两个词,巧妙地传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三明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其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他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三明一定能够成为一座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城市。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的期待。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让三明这座城市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绿笙的散文《从城关到城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三元或杉联”这一古老城关向现代三明城市演变的壮丽画卷。通过对历史变迁、情感沉淀、繁华对比、工业崛起以及未来展望的深入剖析,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三明的独特魅力,还引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工业以及未来的深刻思考。这篇散文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关于三明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