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记者站 赖全平 张炜婷 张煌鹏
7月29日,在宁化县湖村镇龙头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阵阵稻香扑鼻而来,“赶花人”两人一组,手拉着“红绳”在稻田间来回穿梭,不断掀动稻穗,将父本的稻花花粉扬起来“赶”到母本上,为水稻制种丰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水稻生产有育种、制种、育苗、栽种、田间管理和收割等作业过程,制种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授粉对确保制种成功起着关键作用。“赶花是个技术活,一般在上午10点半到11点,需连续赶花一个多星期。”宁化县谷雨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新华说,水稻开花授粉是育种工作的关键环节,预计8月初可完成赶粉工作。
张新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水稻制种。他通过“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发展水稻制种面积1300多亩,亩产量达200公斤,预计年产值450多万元。
7月以来,宁化各地进行烟后制种。走进曹坊镇黄坊村,只见全村秧苗移栽已全面展开。
2016年以来,黄坊村通过成立水稻制种专业合作社,引进水稻制种企业,加强技术指导,统一保价收购,促进村民增收。“今年全村有100多户农户制种,制种面积1200多亩,目前已基本移栽完毕。”曹坊镇黄坊村党支部书记黄庆禧算了一笔账:农户制种预计亩产200多公斤,产值400多万元,户均增收4万余元。
近年来,曹坊镇引进17家水稻制种公司,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化经营。目前,全镇水稻制种面积近7000亩,预计产值超过2500万元。
湖村、曹坊等乡镇制种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宁化稳步推进制种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宁化县推进“制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全力推广“整村推进”模式和“烤烟+水稻制种”的水旱轮作高效模式,协助企业按村建立成片的稳定基地,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参与水稻制种工作,促使企业与农户双增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16年以来,宁化将水稻制种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全县水稻制种连续5年突破3万亩。2024年,宁化水稻制种面积5.7万余亩,生产备案品种144个,种业企业48家。
宁化县的水稻制种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立足自然禀赋,发展水稻制种。宁化县地处武夷山东麓,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丘陵地貌,气候适宜杂交水稻制种。宁化耕地面积约42万亩,适宜开展杂交水稻制种生产的耕地20余万亩,现有集中连片的千亩高标准农田基地60余个,可有效促进全程机械化制种推广,打造丘陵地带全程机械化制种示范县。
烟稻轮作,烤烟房“一房两用”。宁化现已改造烤房1900余座,可满足6万亩基地种子烘干需求,通过发挥全省烤烟种植面积第一大县优势,以“烤烟+制种”模式实现降本增收。“采用‘烤烟+水稻制种’的水旱轮作模式,可以减少病虫害和制种施肥量,降本效果明显。与此同时,利用密集式烤房改造用于烘干种子解决了种子烘干难的问题,提高了种子质量。”宁化县种子技术站站长张运潭说。
宁化的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更离不开后天努力。
为保障制种产业持续发展,宁化县成立领导小组,出台扶持办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2040万元用于制种基地建设,其中投入800万元开展现代种业科技园前期工程建设,福建宁化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入驻种业科技园。“该公司种子加工仓储工程建设项目即将开工,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25亩,建成后将推进全县种业产业链建设。”张运潭介绍,宁化新建种子区域服务站与高标准制种示范展示基地,届时可辐射27个行政村,惠及1103余农户。
一颗金种子,致富一方人。近年来,制种产业成为宁化县百姓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2022年3月,宁化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