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丹宇 刘岩松 建宁记者站 曾 程
七月的建宁,风吹稻浪,稻谷飘香。
7月29日至30日,2024年“院士专家八闽行暨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活动走进建宁,两院院士以及全国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教授专家,参观了溪口镇枫元村高标准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溪源乡楚溪片烟后高效制种基地等地,共谋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走进位于溪口镇枫元村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水稻长势喜人,绿油油的稻秧像一张绿色的地毯,铺满了农田。“我们眼前这片稻田有4000多亩,后面还有10000多亩,已经形成‘田成方、渠相接、沟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除、机能耕’的高标准制种田。”建宁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余添发说。
建宁是我国最大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国每10粒水稻种子就有1粒以上来自建宁,有“北张掖,南建宁”的美誉。下辖的溪口镇是以生产种子、莲子、果子为主要特色的城郊型农业镇,为首批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有制种企业 35家,全部采取“企业+合作社(经纪人)+基地”生产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常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约 5 万亩(含复种),年产种子 1.4 万余吨,产值 2.8 亿元。
近年来,建宁县全面推广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等社会化服务,其中位于溪口镇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 85%以上。
“产业机械化推动杂交水稻产量、质量显著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说,以无人机赶花粉为例,他曾在湖南武冈试验过,产量比人工高出13.4%,并且无人机可以精确控制授粉过程,做到提高效率、产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提升品质。
“我今天看到地里还有部分环节没有实现机械化。”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稻田,罗锡文表示,大力推进机械化、智能化将是建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者今后的奋斗目标,用机械化引领产业发展,为杂交水稻制种插上科技翅膀。
如何做强种业“芯片”?制种企业的培育不可或缺。
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简称“建宁工厂”)是国家制种大县县企共建项目,占地面积 43164平方米,项目总投资 1.65 亿元,主要建设 3 条 6 吨/小时水稻种子加工生产线(年产能 1000 万公斤),300 万 公斤的恒温恒湿仓储立体库。
“工厂各工段之间由自动传输带高效衔接,有效破解了传统水稻种子加工条块分隔、无法有效衔接的难题。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主要工段进行操控,并引入自动液压装卸货平台、自动包装和码垛系统、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导向车等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实现了水稻种子加工的无人化操作和加工模式的智能化转型。”跟着生产总监谭宜国的脚步,院士专家们对水稻供应链体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表示,三明作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势产区,对推广杂交水稻作了很大贡献,这些离不开制种企业的不断创新。
去年11月底,建宁工厂建成投用,成功实现了建宁县水稻种子产业链的补链强链。作为目前国内最先进、自动化水平最高的水稻种子加工厂之一,建宁工厂设有卸料、预清、烘干、环流熏蒸、精选、包装和立体仓储等全流程工段,年加工能力1000万公斤。
谭宜国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的产能计算,传统加工厂大约需要60个工人,这里只需要10个人就可以完成,人员足足减少80%,加工效率提高3倍。
对于三明制种产业未来发展方向,谢华安坦言,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是当务之急,通过扶持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健全种业管理体系,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国稻种基地”建设提供新动能。
一粒粒种子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能让越来越多村民积极参与制种。
眼下,溪源乡楚溪片烟后高效制种基地迎来了水稻种植期,随着烟叶收割结束,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进行插秧作业,一片农忙景象。
溪源乡位于建宁县东北部,地处闽赣边界,全乡烟叶种植面积 5690亩,整乡推进烟后制种。其中楚溪片烟后高效制种基地位于溪源乡楚溪流域,实行“行政村+制种企业+制种农户”的水稻制种整乡推进模式,并采取“村级推荐、对照比选、企业比选”的方式,合理划分和安排各公司基地模式,实现各种业公司基地规模化生产。
“制种企业与农户订立种子收购合同,不仅保证农户种子稳销售,还有效解决了制种企业争基地造成串粉的矛盾。”溪源乡乡长陈俊飞介绍,基地按照“以烟促稻、以烟稳粮”思路,采取先烟后种,实行水旱连作,有效降低病虫害的传播与发生,改变了多年来水田长期浸水,种养脱节的现象,实现双季高产增收。
2023年,全乡烟种连作总收益 5121 万元,带动农户 260户,人均增收 3000 元。
“烟后制种,实现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双丰收,既鼓了农民腰包,又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很值得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翟虎渠说,希望三明能补强制种的授粉环节,努力提升机械化水平,提高制种的效益和效率。
调研行程虽短,但院士专家们为建宁种业发展留下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市将立足资源禀赋,以打造“中国稻种基地”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集聚要素资源,坚持创新引领,全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