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记者站 陈建荣 文/图
“最艰苦的地方,总有着战士的刚强,勇士的肩头肩负着多少人心头的崇仰……”立秋时节,在尤溪县馨怡大厦13层,晚晴艺术团排练厅内,激昂的歌声萦绕,二胡、长笛、扬琴伴奏,一群老年人跟着指挥的手势,认真排练着节目。
1993年12月,在尤溪县委老干部局引领下,30余位爱好文艺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组建了艺术团,引唐代李商隐的诗《晚晴》,取名“晚晴艺术团”,现有70余名团员,下设曲艺、器乐、歌咏、舞蹈四个队,至今表演达百余场。
“晚晴”发展史
艺术团成立初期,没有经费、场地,条件艰苦,团员们怀着对艺术的热爱,克服困难。没有经费买服饰,就用自己平时的衣服作为演出服装,没有排练场地,就借用不到15平方米的地方排练。在这样的环境下,艺术团创作出《常回家》《酒精惹贩祸》《桃花瑶》等精彩节目,在各类文艺晚会上表演。
2013年,在县委老干部局牵头下,晚晴艺术团与原县文艺宣传队重新整合,国家二级演员郭世龙任团长,刘光清为指导员,吸收优秀退休文艺工作者,发展团员45人,并给予经费支持,艺术团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
为了提升晚晴艺术团的凝聚力,刘光清与团员林开展共同谱写了《晚晴之歌》,让一代代团员传唱。
发展至今,晚晴艺术团从最初的爱好者小队向团队规范化发展,逐渐有了独立的排练厅和办公室,并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管理,越来越多相对专业的人才加入进来。十年来,全体演职人员发挥特长,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各类文艺节目100余个。
同道乐聚一堂
“大家加入艺术团都是因为热爱文艺表演。”谈及晚晴,现任团长徐丽荣说。3年前,徐丽荣在一场县里组织的大型演出中,参演了晚晴艺术团编排的情景剧,团内浓厚的艺术氛围令其向往,演出结束后便表示要加入晚晴艺术团。今年,在团员们推荐下,徐丽荣成为新任团长。“团内四个队伍轮流使用排练厅,遇到大型表演,就安排紧凑一些。大家都希望能拿出最好的状态投入演出,不拖后腿。”徐丽荣说。
副团长张晓蓉也是舞蹈队队长。自从加入晚晴艺术团,学动作、扒细节、排练队形,已成为张晓蓉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在团内练习,她还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舞蹈课进一步学习。“有一个固定场所,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表演,退休生活更丰富了。”张晓蓉说。
66岁的歌咏队队长张尤新酷爱歌唱。2013年加入晚晴艺术团后,凡有活动,他从不缺席,并倾情教授队员演唱、讲解乐理知识,晚晴成为他实现歌唱梦想的舞台。
现年73岁的卢兴昌,是团里器乐队队长,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曾在专业表演团工作过的他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加入艺术团后,成为团里器乐组的中流砥柱,在表演中胜任多个职位。“我们参加表演,不争名,不图利,只是一份热爱。”卢兴昌说。
展现专业风采
“晚晴虽然是个平均年龄65岁的老年文艺团,但演出质量一点不差。”徐丽荣介绍。晚晴艺术团与其他艺术团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文艺表演类型比较全面,凭借自己团里的演员力量,就能完成一场完整的大型文艺晚会。
“印象最深的一次表演是《长征组歌》节目,这也是2013年艺术团重组以来排演的第一场超大型文艺演出。”回忆起《长征组歌》的排练场景,刘光清记忆犹新。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晚晴艺术团早早就开始准备一场大型文艺演出。由于《长征组歌》演出分10个部分的歌曲进行演奏,演员的歌唱技巧、乐器演奏水平不一,林开展、张尤新等就分层带队进行教学、排练。彼时艺术团未有固定活动的排练厅,全体团员在盛夏里排练了3个月。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尽管条件艰苦,但想到这是为了长征80周年而准备的文艺演出,又觉得这点苦不算什么。”刘光清说。小号、二胡、古筝、琵琶、小提琴……各种乐器、100余人员共同参演,团员之间的默契在一次次练习配合中磨合,从陌生到熟悉,共同面对挫折与考验,演出当天千余名观众观看,引起轰动,第二个月又被邀请再次演出。
晚晴艺术团成立以来,始终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各类公益表演。小品《认干爹》参加三明市委老干部局主办的文艺汇演获一等奖,并被选调参加福建省首届老年人春晚演出,参加《朱子礼乐,儒风雅韵》大型歌曲情景剧演出,还曾组织赴江苏昆山等地参赛汇演。
为保证艺术团水平,现任指导员王其活与团员研究并提出两个新制度。“一是签到制,每次排练各个队长负责做好签到工作,加强团员组织纪律性。二是考核制,一出新节目排练后每位成员均需独立完成一次表演,并进行考核。”王其活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艺术团不追求数量,更加追求质量,要用最精彩的表演展现老年人的艺术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