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10月20日

“红绿融合”奏响枧头致富曲

●建宁记者站 宁柳云 陈晓星

枧头,位于何处?它坐落于建宁县溪口镇,地处山下平原,因地面不易蓄水,曾修建过众多用于引水的竹、木管子“枧”而得名。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烘烤厂房内机声隆隆……枧头村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季。这里水稻制种面积超过7500亩,黄花梨种植3000余亩,黄桃500亩,农业总产值高达4000万元。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链集聚,这个曾经落后的小山村变化显著。去年,枧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8.5万元,预计2024年可达33.5万元。

何以实现如此蜕变?“坚持走‘红绿相融’之路。”枧头村党支部书记阮承长如是说。该村坚持党建引领,整合红色资源,串联红色遗址遗存,将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有机融合,实现了民富村美产业旺。

以“红”为底

绘就蝶变新篇

一阵小雨过后,走进枧头村,沿着平坦的村道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青砖灰瓦间,透露出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记录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枧头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村。在第四次反“围剿”建黎战役和第五次反“围剿”建宁保卫战期间,红一军团司令部曾进驻于此。

“实现乡村振兴,不能仅盯着有限的土地资源,还要挖掘土地之外的资源。”阮承长表示。近年来,枧头村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杨斋亭战役遗址等革命遗址进行修缮。同时,对红色史迹进行活化利用,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

“我们通过建设研学展厅讲解室,收集红一军团史料打造红色故事墙,让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可持续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阮承长介绍。村里以红色为核心元素,实施红色路线风貌管控提升,拆除整治沿线破旧附属房,增设红色小公园节点。“这个红色小公园预计11月份能完工,登山步道和山顶景观也已基本建设完成。”阮承长补充道。

利用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研学高地,助力红色基因“活”起来。2019年,枧头村引进了战狼兵团户外拓展基地项目。该基地依托当地红色遗址,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到此参观学习。9月23日,战狼兵团户外拓展基地迎来一批建宁县均口中心小学、里心中心小学的学生,他们在此开展为期5天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每一期学员,我们都会带他们来参观枧头村的红色遗址。他们通过聆听讲解、查看革命历史物件的方式,追忆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基地负责人曹水兴介绍。

点“绿”成金

奔向富裕之路

在枧头村亿龙轩农机专业合作社里,一辆辆装满种子的车辆来回穿梭,将稻种平铺在烘干床上,调好40℃恒温后便可自动烘干。“以前碰到连续阴雨天气,种子无法晾晒,最后霉变出芽损失很大。现在从种子收割到烘干,我们都不用操心,合作社会派人来帮忙。”溪口镇制种户杨志印高兴地说。“以前种子要晾晒好多天,如今只需40多小时便可烘干。”合作社负责人杨金龙介绍。目前合作社拥有36台(套)静态式平床烘干机,一台烘干机一次可以烘干3000多公斤种子,烘干后种子可以直接装袋。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村里的农户以种植烟叶为主,种完烟叶后的土地再利用起来,一份土地,多份收入。”阮承长说。这两年,种植水稻的同时,还鼓励村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花。种植30亩以上油菜花,可获得一亩400元的补贴。“我平时在江西制种,今年打算利用冬闲田种植50亩油菜花,希望能多一份收入。”枧头村农机手柯鸿云表示。

杂交水稻制种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而发展果业则让村民增收致富有了奔头。在绿源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一排排温室大棚鳞次栉比,一棵棵果树长势良好。“大棚种植不但能规避自然灾害,还有利于标准化栽培。”公司销售经理黄燕梅介绍。近年来,枧头村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企农合作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民们都会来嫁接我们果园培育的新品种果树,我们也会免费上门给他们传授种植技术。”黄燕梅说。绿源果业的发展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年疏果、套袋时节,我都会来这边打零工,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好家庭和孩子。”枧头村村民陈秀金笑着说。

目前,枧头村通过整合资金项目4000余万元,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果树大棚200亩,果园宜机化改造1000亩,现有专业合作社和农场10余家。小小枧头村,以绿为底色,再加上那一抹红,“红绿”两色正以蓬勃之势助推村庄奔向前头。

--> 2024-10-20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9257.html 1 “红绿融合”奏响枧头致富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