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10月30日

只为一张安静的书桌

●郑宗栖

深秋的清晨,一束阳光透过门窗,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集和堂的匾额金光照亮,是那么的厚重、庄严与肃穆。这是纪录片《烽火弦歌》里的一个镜头,仿佛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了8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地处深山的大田,山迢水远,却因为这一段峥嵘岁月,因为一所学校,将大田与大海紧密联系在一起。1938年5月,集美学校内迁,其中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所职业学校,14个班级614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辗转安溪,于1938年11月定址于大田。其中,内迁办学的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是当时国内唯一没有停招的水产航海专业学校。

其实,第一个校址并不在如今的玉田村。大田民众将文庙、朱子祠等最好的办学地点腾出,与大田中学连成一片。1939年9月20日,日寇派6架飞机空袭大田县城,文庙处的集美职校和毗邻的大田中学教学楼被炸毁,书籍、仪器等损毁殆尽。在范震生、范士林等乡贤的倡导之下,玉田村的乡亲紧急腾挪43座祖祠、民宅、庙宇,接纳了流离失所的集美师生。

在动荡年代,“偌大的中国,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好在,大田的村民们无私地接纳了集美职校的师生。在这烽火连天的8年时间里,集美职校师生在大田父老乡亲的帮助下,边学习边抗战,创造了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这里也被誉为福建的“西南联大”。

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集美职校师生坚持教育与抗战两不误,其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不仅是弘扬“嘉庚精神”、传承“诚毅”校训的最好阐释和实践,更是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从军热潮中,仅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集美3所高级职业学校就有202名师生投笔从戎、浴血疆场。他们的名字和英雄的名字在一起,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一张书桌,一纸江山,骄傲地成为祖国的荣光。

教育的连续性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得以维系,展示了师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信念。课堂搬至森林之中,将战场的苦难转化为学习的机遇,这无疑是对“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最生动的诠释。特别是,校董陈村牧提出的“认养侨生”行动,体现出师生间超越了传统师生关系的深厚情感,播撒了革命和教育的双料火种。

我无数次走进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也是一名旧址讲解志愿者,每一次走进,每一次都有别样的感受。驻足其中,在心灵深处回荡的是不绝的弦歌和历史的坚忍。这座经历了战火洗礼的校园,不单是国难时期教育的一个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物质化的见证。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抗争。

在这里,历史不再抽象,而是一个个可触碰的场景,一座座伫立的祖祠、民宅、庙宇。这一切,时光可以见证。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首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历史价值的深远影响。它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的坚韧与民族的不屈,是对抗战文化、教育文化、华侨文化的一种深刻的演绎与升华。每一位在此生活和参观学习过的人,都不仅是知识的继承者,更是抗战文化的传承人。

在纪录片《烽火弦歌》里,我们看到陈村牧、陈维风、俞文农等一批“大先生”,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嘉庚先生留下的光芒——那份对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情怀。就教育意义而言,“第二集美学村”的诞生和发展,是一条曲折却光芒万丈的道路。这里不仅有着曲折的抗争史,还有不断向上的精神传承史。为了一张安静的书桌,先生们用生命捍卫学子的学习之路,学生在枪炮声中更加珍惜知识的光芒,展现了教育在社会剧变中的应急功能和培养未来希望的重责大任。这里的历史和文化元素,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了深入研究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光阴荏苒,那段“血与火”历史永远扎根在大田。而如今,在这些斑驳的墙皮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更应是对这段历史的深刻铭记和敬畏之心。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故事还有许多,一座座祖祠、民宅、庙宇就是一张张安静的书桌,站在时代的风雨中依旧挺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深敬仰。它不仅给予了我们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厚植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片浸润着历史底蕴的土地上,传出来的琅琅书声,是一首首抗争与希望交织的交响乐,它诉说着过往,也启迪着未来。

只为一张安静的书桌,无问西东。这永远高唱的“烽火弦歌”,亦是抗战精神的颂歌,一直回荡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 2024-10-30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9664.html 1 只为一张安静的书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