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10月30日

重温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校史

●林生钟

“风萧萧兮水潺潺,风餐露宿路漫漫,跋山涉水岂辞艰?复仇血热,许国心丹,待我收拾旧河山……”这是集美校友温伯夏写的《集美师生内迁征途感怀》,透过每一个文字深情的表达,抗战时期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内迁的悲壮史,仿佛就在眼前浮现。

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厦门于1938年5月沦陷,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家乡集美创办的学村,时常遭日军炮击和飞机袭扰,学校师生危在旦夕。迫于形势,远在南洋的陈校主决定将学村各校迁往内地。

大田地处闽中,崇山峻岭、森林茂密,利于躲避日寇侵扰。1939年1月,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所职业学校,14个班级614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辗转安溪迁入大田,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联合职业学校”。为了防止日寇内侵,此时从沿海到山区的公路已经全部自行破坏,集美职校的设备、图书、生活用具等,全靠师生肩挑手扛。于是,在大田的崇山峻岭中,出现了一支背着行装,唱着抗战歌曲在艰难跋涉的队伍。

为了迎接广大师生,大田民众将文庙、朱子祠和县体育场馆等最好的办学地点腾出,与大田中学连成一片。然而,当年9月20日上午,日机轰炸县城,学校损失惨重,学校被迫再次转移到郊区的仙亭山下玉田村办学。

当地村民在乡贤发动下,以不凡的胸怀收起了祖宗的牌位,中断每年一度的祭祖活动,腾出祖祠,让出住宅,欣然接纳了内迁的集美联校,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村民们和师生一起修葺房屋、填池塘平整操场、铺设道路、疏通水渠、种植花草;乡亲们把集美学子当成自己的子女,帮学校劈柴、挑水、采药治病、为学生缝补浆洗;师生们也把乡亲当亲人,农忙帮工、节日慰问。师生和村民亲如一家,相濡以沫,结下了深情厚谊。

集美职业学校搬迁大田8年,师生们在当地民众支持下克服了千难万险,做到了教学、抗战两不误。运用集会声讨、街头宣传、下乡演出、教唱歌曲、刷写标语、板报漫画、义卖义捐、编书出刊、签名宣誓、动员从军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褒奖抗战英烈的事迹;森林里办学堂,深山里办航海,艰苦的条件却阻挡不了学子求知的热情。集美职校教师陈维风“千里走单骑”,用一对箩筐,一头挑着5岁的女儿,一头挑着书籍被褥,翻山越岭,艰难跋涉了22天抵达大田;教师俞文农抛弃了国外雇主的高薪,回国来到大田效力……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师生统一着制式服装,配设军事教员,开设抗战理论课和军事战术课,训练学生侦察谍报、枪械使用、车马驾骑、单兵战术、捕俘格斗、化妆、游泳等技能。集美职校被誉为福建“西南联大”,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坚持在内陆山区办学,创造了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

1940年11月14日,陈嘉庚先生率领“南洋华侨慰问团”回国慰问各战区抗日将士之后,几经辗转和历尽艰辛,来到了大田县仙亭山下“第二集美学村”,看望内迁到这里的集美水产航海、农林、商业职校师生,先后在集美操场和大田县中山纪念堂,分别对集美师生和大田民众发表了著名的《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抗日演讲。他将国统区和中共领导下的抗日解放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赞扬了延安艰苦奋斗、政治清明、官兵平等、军民一家、言行一致的好作风。先生慷慨陈词,抨击腐败,斥责暴政,呼吁团结,制止摩擦,坚持抗战。他的大田之行,为集美学子和大田民众点亮了心灯,许多师生向往延安,走上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

--> 2024-10-30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59665.html 1 重温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校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