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生
曾国藩在日记中曾写:“人皆为名所驱,为利所驱”。的确,古今中外许多人为名所累,为利所惑。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对待名利?他的名利观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谦和退让。清同治元年(1862年)一月,曾国藩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成为清朝一品大员,处在人生上升的巅峰时期,但在对待名利上,却谦和退让。在同治元年四月一天的日记中提醒自己:“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同年五月,曾国藩写信训导正在率军围攻天京的两位弟弟曾国荃、曾国葆:“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在同治三年(1864年)的四月至五月间,此时,距离打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曾国荃只想自己攻破天京,独揽天下第一功名,成就名利双收,拒绝友军一同攻打天京。曾国藩两次写信意味深长地告诫“攻城总指挥”的弟弟曾国荃,功劳、名誉要与人分享:“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盖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则与人分名即受福之道矣。”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已经是名满天下“锡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以身说法,写信劝导颇负盛名的湖北巡抚曾国荃:“近虽忝窃大名,而不敢自诩为有本领,不敢自以为是。”意为:对待名利要谦虚、退让。
知足知止。曾国藩一生最敬佩祖父,祖父曾谆谆告诫子孙“晓得下塘,须晓得上岸”。《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同治三年正月,曾国藩写信开导正在攻打天京的曾国荃:“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余近年专在此处下功夫,愿与我弟交勉之。”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藩写信提醒留守持家的弟弟曾国潢:“与诸弟及子侄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 对待名利、权势应该知足知止。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荃攻下天京,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名利、权势已达到巅峰,兄弟俩分别被清政府授予“赏加太子太保衔,锡封一等侯爵”和“赏加太子少保衔,锡封一等伯爵”,用曾国藩自己的话就是:“皆称吾兄弟古今仅见”。此时此刻,曾国藩没有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想起了自己曾多次在家书引用《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之言。功高震主,为避免清政府的猜忌。曾国藩作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决定:一是奏请曾国荃辞职养病。二是裁撤湘军。对待名利知足知止,最终,兄弟两人都得到善终。
不留余财。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月,任礼部正二品右侍郎的曾国藩,写给四位弟弟的家书中说:“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些,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逸作恶,必且大玷家声!” 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曾国藩与左宗棠相见交流时,非常赞赏左宗棠关于财产的言论。当天,曾国藩日记记述:“季高言,收积银钱货物,固无益于子孙,即收积书籍字画,亦未必不为子孙之累云云。多见道之语。” 民族英雄林则徐也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甚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甚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同年十月,曾国藩谆谆教诲儿子曾纪泽、曾纪鸿兄弟:“银钱、田产,最易长娇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后来,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潢、曾国荃的家书中声明:“余平日自誓不欲身后多留余财,亦不宜留债与后人耳。” 曾国藩死后不久,其子曾纪鸿因家人病重,缺钱医治。左宗棠知道后,十分感动,送了他三百两银子,并写信告诉自己的儿子:“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
淡泊名利。“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必趋邪”!古往今来,芸芸众生为名所困,为利所惑,有的不惜以身试法。更有一些风云人物,一时失于名利,导致晚节不保,让后人唏嘘不已。究其根源,就是缺乏正确的名利观。作为晚清中兴名臣的曾国藩,能够在名利面前谦和退让,知足知止,不留余财,就是坚守了淡泊名利。同治元年九月十四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欲求行慊于心,不外‘清、慎、勤’三字……‘清’字曰名利两淡,寡欲清心。”
心存敬畏。白居易《感兴二首》:“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但是,古今中外争名逐利者不在少数,他们在名利面前忘乎所以,巧取豪夺,直至身陷囹圄,行将身首分离时,才悔不当初。探其缘由,就是对名利缺乏敬畏之心。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曾国藩在写给四弟曾国潢的家书中说:“功名之地,古人所畏,余亦常存临深履薄之念。” 纵观中国历史,像曾国藩一样建立事功的名将大臣不少,但能够摆脱“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命运的功臣,却屈指可数。曾国藩高人一筹的秘诀就是在名利面前“常存临深履薄之念”的敬畏之心。
清廉自守。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从古至今,许多人在金钱面前,不惜舍生忘死,前仆后继,以致人财两空,身败名裂。张宏杰著《曾国藩传》:“可以确认曾国藩是一个清官,他为晚清官场带来了一阵清风。”曾国藩作为军队统帅十四年,任总督十二年,能够被确认是一个清官,源于他的清廉自守。正如他在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写给四弟曾国潢信中自誓:“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获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答圣主。”清廉自守,就是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灵魂深处时常敲响警钟,守住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