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永安撤县设市40周年。40年的历程,记载着永安不断砥砺奋进的闪光足迹,“建”证了一座山城的锦绣繁华。近日,新华社福建分社、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日报社、东南网记者围绕“撤县设市”这一主题,对永安市委书记傅天宝作了专访,以下是永安市融媒体中心整理的采访内容。
记者:书记您好,撤县设市40年来,您认为这座城市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傅天宝:40年,从县到市,一字之变,背后是城市能级的提升,是空间布局的延展,是发展能量的爆发,更是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一座崭新的城市在闽西老区崛起。
俯瞰今日永安,百里沙溪城中蜿蜒而过,一水护城将绿绕,诸山排闼送青来。永安城区建成区面积从7.1平方公里扩大为32.36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城市公园慢道不断延展,城镇化率达74%,筑就了一个“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幸福巢”,永安获评“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数说今日永安,一个个园区拔地而起,一条条产业链聚势成群,奏响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强音。永安市大力实施“南商北工、东扩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自1995年首次获评“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以来,永安已上榜28年,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富有永安特色的“33211”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纵观今日永安,厚植为民情怀,民生有温度,建设有力度,一个个“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永安市新型城镇化进展显著,通过城市路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山水慢道等一系列民生工程,解决了不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住房、就业、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托起了百姓“稳稳的幸福”。
记者:永安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可供其他城市借鉴?
傅天宝:四十载栉风沐雨,四十载春华秋实。永安以“绿”为墨,执“新”为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书写新时代答卷,形成了一个个可借鉴、可复制的永安经验。
这40年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用我们的红色基因开创了一座山区明星之城。永安是薪火相传的红色苏区,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和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出发地、南方三年游击战策源地之一,还是东南抗战文化名城。多年来,永安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富矿”,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打造了抗战文化公园、中央红军村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成了全国首个实体性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打造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主题公园,并以党建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这片红色热土持续迸发活力,20多年跻身“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真正做到了“山区也能当状元”。
这40年我们锐意进取、勇立潮头,用我们的拼搏基因开创了一座产业发展之城。永安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具有永安特色的县域产业发展格局。做好“车”文章。形成以重汽海西为龙头,商用车、新能源汽车、专用车为主导的汽车全产业链配套体系,汽车工业园区入驻各类配套企业35家,2023年完成产值256.53亿元。做好“竹”文章。按照“主攻二产、拓展三产、带动一产”的竹产业发展思路,深耕全竹利用,成长为国家竹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福建省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全市169家笋竹企业串起了一条全竹产业链,形成以竹板材、笋制品为主,竹家居、竹香芯和竹机制炭为辅的产业集群,2023年实现竹业产值107亿元。做好“碳”文章。将发展新型碳材料产业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构筑政策、资金、人才、科研等方面一系列支撑平台,引进23家石墨和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应用企业,全产业链初步形成,2023年实现产值30亿元,近6年年均增幅超20%,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这40年我们敢为人先、求新求变,用我们的改革基因开创了一座改革先行之城。“改”出新活力,“创”出新天地。永安在林改、医改、教改、国企改革、金改等方面实现了许多创举。唱好生态主旋律。永安是林改先锋,洪田村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多年来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深化林改,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创新林权、林业碳汇等交易机制,通过在全国率先探索赎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机制、设立全省首个碳汇专项基金、探索天然林收储改革试点、打造“竹师傅”竹产业共享平台、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等一系列创新实践,做足绿色发展文章,多项创新经验和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成为全国林业改革与发展示范区。念好国企改革经。多年来,永安持续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城投集团、交发集团、国投公司实体化转型,完成“一区多园”整合,推行“管委会+永翔集团”的投融建营一体化模式,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谱好交通协奏曲。永安是全省首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和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多年来,永安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实施“村村通”硬化路工程、率先实施路长制,还创新农村公路金融贷款机制,推动全省首个“福路贷”项目——永安市贡川镇乡村振兴示范路综合提升工程成功落地,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其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这40年我们追求美好、接续奋斗,用我们的团结基因开创了一座生活宜居之城。围绕“一老一幼”需求短板,“一大一小”教育质量,“一快一慢”出行系统,永安问需于民、施策为民,绘就宜居宜业和美画卷。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永安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仅近10年来,永安就实施教育建设项目29个,投入经费近7亿元,城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善提升。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永安整合组建三明市永安总医院,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同时,被列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城乡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永安着力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成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2个、日间照料中心6个、农村幸福院54个、长者食堂(含助餐点)21个。从有路可行到路路畅行。永安推动实施一批批交通民生工程,实现“城市有动车、连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的美好愿景,成为闽中重要的交通枢纽。既有“快通道”又有“慢行圈”,永安加快慢道建设,打造燕江、巴溪、后溪“一江两溪”景观生态长廊,一个富有山水特色、“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基本形成。
记者:永安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您能谈谈其中的思路和取得的成效吗?
傅天宝: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一直是永安这座城市发展的内驱动力。多年来,永安逐“绿”前行 ,向“新”发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构建了富有永安特色的“33211”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活力。抓龙头。永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抢抓行业变革机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为引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机器换工、产品换代、空间换地、电商换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永安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工厂16家、省级绿色供应链2家。铸链条。抓好企业梯队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成长链条,营造既有“参天大树”,又有“产业雨林”的经济生态新格局,发展动能有效增强。2023年,永安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现价总产值分别为495.61亿元、824.68亿元。建集群。加快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盘活平台载体,激活创新主体,做强产业配套,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一步步将永安打造成为了国家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永安竹制品产业示范园区、全国首批11个石墨烯产业示范基地之一、福建省最大载重汽车生产基地。
记者:站在撤县设市40周年的新起点,永安市委、市政府将如何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
傅天宝: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永安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完善“33211”现代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特色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城乡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继续以“爱永安、拼发展、敢担当、赢未来”的奋进姿态,带着逢一必夺、逢冠必争的气势,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的气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争先,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以高质量发展的实效开创永安发展新局面,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永安实践,以实绩证明“山区也能当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