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5-0015 三明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598-8258176广告热线:0598-8223675订阅热线:0598-8250777






2024年11月21日

红色蛟湖绿色发展

国学研学

绿色蛟湖

●全媒体记者 卢素平 通讯员 陈雨丽 文/图

远山如黛,碧水澄澈,初冬,在将乐县南口镇蛟湖村,行走于村口景观木栈道,眼前的好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今朝岁月静好,难忘烽火岁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蛟湖村是将乐县通往泰宁、明溪、长汀乃至江西的水陆交通要道,红军部队进入将乐作战扼守的重要战略通道。在这片沃土,一处处革命旧址、一个个红色故事至今熠熠生辉。

红6师机关驻地在蛟湖

蛟湖村有处杨氏宗祠,坐北朝南,由上下两堂组成,外观古朴肃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红6师机关驻地旧址。环顾宗祠,依然清晰可见内外墙面写着“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等红军标语,这是革命的见证。

时间回溯到1933年夏。当时,中央红军在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肖劲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指挥下,组建东方军入闽作战。1933年8月前后,红6师、红19师、红21师、红5军团13师等所属部队,先后在将乐展开长达40多天的围城战斗,其中,红6师一部奉命进驻蛟湖村。

由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的《红色热土》写道:“红军把驻军机关设在杨氏宗祠内,下设作战指挥部、通讯室、宣传室、扩红筹款部、财政部、游击部等。驻军重中之重的工作是镇守渡口,保证红军队伍顺利通过金溪河。”

红军来了,像一道曙光照亮了蛟湖村的黑夜。红6师一部驻守期间,不仅在祠堂周边围墙上书写红军标语,宣传革命思想和道理,还恢复重建了蛟湖乡苏维埃政府、农会、游击队等组织,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扩红筹款和支前运动,发动群众架设浮桥,方便红军渡河。

一时间,蛟湖儿女踊跃参军参战。据相关资料记载,当年,杨荣富、杨胜根、杨左安等10多名蛟湖村青壮年积极报名参军,加入红6师。此后,他们追随红军部队南征北战,英勇杀敌,有的战死沙场,有的杳无音信,长眠他乡。

依山傍水的蛟湖村,不仅是将乐县103个革命老区村之一,也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幼年居住地和后裔聚居地之一。当地村民口口相传,杨氏宗祠内上堂匾额挂着的“白石钟灵”四字,便由杨时第23代孙杨锡光题写。蛟湖村原党支部书记杨功旺介绍:“杨锡光是一名红军军医,参加过长征,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一勋章、解放勋章。”

革命遗址遗迹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将乐县多次下拨经费作为杨氏宗祠专项维修基金,红6师机关旧址早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宣传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吸引了一批批市民前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红色研学旅行等。

军民鱼水一家亲

军民鱼水一家亲。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红军进驻蛟湖期间,纪律严明,不扰民、不欺民,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

杨土生是土生土长的蛟湖村人,他说:“红军一般住在杨氏祠堂和土豪劣绅家里,住不下的就在群众的屋檐下过夜。即使在村民家借灶煮饭,也自带炊具和盐米,亲自挑水、劈柴,不给村民添麻烦。如果遇到向村民买米买菜,村民不肯收钱时,就在采菜时把钱绑在菜地的竹竿上。”

军爱民、民拥军,成就了军民携手搭浮桥的佳话。《红色热土》里有记载:“当时,红军发动群众将全村几百个‘米箩’‘谷斗’装上石块沉于河床上作为临时桥墩,上边铺设门板,形成便桥。最多的一次,有几千名红军通过。”

原来,当年红6师等红军部队奉命抢占蛟湖渡口两岸,掩护东方军横渡金溪河参加将乐县城围城作战。抢占渡口后,却遇到了大难题——蛟湖渡口原有的200多只商船和渔船,早已被国民党军全部没收或毁坏,300多米宽的金溪河,成为红军大部队进城作战的“鸿沟天堑”。

战场瞬息万变,如果大部队未能及时过河,极容易贻误战机。敌军前后夹击下,围城部队很可能全军覆没。红6师决定连夜搭建浮桥,但一时去哪里找搭桥的材料呢?

正当红6师师长洪超焦急之时,蛟湖村及周边村庄的群众送来了“及时雨”——水口乡、蛟湖村的苏维埃干部杨明樟、杨先水等人,带领数百村民自发前来搭建浮桥。

刚开始,他们把村里仅有的几条破渔船搁置在深水区打桩固定,接着用家里的箩筐、扇谷斗装上石头,沉在浅水区做桥墩,并卸下家中的门板、床板用来铺设桥面,纷纷同红军战士一道下河护桥,确保红军大部队安全渡河。

浮桥搭建好后,通过浮桥渡过金溪河的红军部队络绎不绝,最多一天达3000多人,为将乐县城围城作战赢取了宝贵时间。同时,许多军需物资也通过浮桥运往中央苏区腹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苏区物资匮乏的局面。

红土地焕发新生机

烽火岁月已逝,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曾经的红色蛟湖村笔耕不辍,书写着今天的绿色篇章。

近年来,蛟湖村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以及红色、人文资源,引进柳澜文旅和茂业生态2家涉台企业,重点培育研学旅行、农事体验、水上运动和深度康养等4大农旅融合产业,打造研学楼、水上驿站、杨时书院等特色业态,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

初冬,在蛟湖村柳澜研舍旁,研学的学员们在教练的指导下一一登上皮划艇,畅游金溪。“我们主打红色文化、理学文化、营地体育(皮划艇俱乐部)等8大主题研学内容,同步推进蛟湖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还将村里闲置的老房子充分利用起来,改造成擂茶馆、陶艺馆、苏区馆等主题文化场所,发展研学经济。”该文旅企业总经理柳澜介绍。

不仅如此,蛟湖村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达到99.7%以上,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81%以上,吸引了一批批水上运动员前来集训。“环境、水质好,运动员在这里训练,对他们身心健康有好处。”来自吉林省的北华大学龙舟队教练成冰说。

通过全面改造提升“三街九巷”,蛟湖村还盘活房屋、土地等闲置资产,实施资源转包、提供管理服务,有效拉动了当地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增收。去年,村集体收入59.86万元,人均年收入3.3万元。

多措并举之下,红土地焕发新生机。这些年,蛟湖村先后荣获国家级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称号,宜居和美乡村名副其实。

微风拂动的金溪,碧波粼粼,风景宜人。“作为2024年福建省‘金牌旅游村’之一,我们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继续守护好青山绿水,做好‘旅游+’融合文章,打响金牌旅游村品牌。”蛟湖村党支部书记谢林生信心满怀地说。

--> 2024-11-21 3 3 三明日报 content_160731.html 1 红色蛟湖绿色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