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 渴 通讯员 吴爱娣
11月20日,三明学院举办2024年校园丰收节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包括采摘比赛和制作、品尝美食两个劳动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收获”的第一步开始,全程参与劳动过程。大家热情高涨,现场气氛热烈。
这块劳动实践基地是学校为拓展学生实践空间、满足专业学习需求而设立的,共包含24块责任田。各班级以劳动承包制的形式负责“日检”,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地里,学校的劳动教育成果丰硕。
在基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只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缩影。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三明学院坚持“五育并举”,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价值,推动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思政教育、校园文化、学科专业及创新创业等深度融合,探索构建“1+5+1”劳动教育新模式。该模式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会为依托,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学校将《劳动教育》设为通识必修课,并开设一系列选修课程,建立“必修+选修”“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多元化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开创了开放的劳创融合新模式。
从“零”到“有”,再到“优”,劳动教育既有趣味性,又有实践性。产教融合的“企业+”劳动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前往产教融合新工科实训中心、知名企业及公司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近三年,三明学院有16336名学生组成6142支队伍,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在第七届至第九届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包括国赛1金1银13铜、省赛15金18银24铜。学校也因此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并被评为“全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这些成绩不仅是学校和学生的荣誉,更是学校融合课程体系建设下劳动教育结出的硕果。在学校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中,“青春萤火学堂”遍地开花。
学校各院系、班级团组织以及学生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与街道(乡镇)、社区(村)、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结对共建了“青春萤火学堂”。目前,已有12个社区作为共建试点,志愿服务团队与志愿者常态化进驻,开展“四点半课堂”等教学帮扶活动。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四点半课堂”承担了新的使命。聚焦学生的第二课堂成长需求,三明学院将趣味篮球、舞龙等特色体育课程,以及竹笛、安贞旌鼓等“国风进校园”系列中国传统器乐课带入小学,不断完善“青春萤火学堂”的功能,包括理论宣讲、体能锻炼、心理建设、艺术提升和文化传承。
参与“青春萤火学堂”的志愿者需经过遴选、培训、指导、备课、项目实施以及过程跟踪和评价反馈等环节。指导教师加强专业化培养指导,推动志愿服务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双向促进。
“我们依托艺术专业,组织学生开展乡村墙绘、社区美育体验课、乡村艺术支教等劳动教育社区实践活动,并推出‘青春萤火学堂’品牌项目。”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吴一亮介绍,“通过整合校地资源,我们助力三明市青少年教育和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此外,全校12个基层团组织还与荆东、龙岗等11个社区开展校地共建活动。依托学生社区、街道、敬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开展文明健康理念普及、非遗民俗文化宣传、智慧助老行动、“七彩四点半”课堂、理论科普宣讲等80余项志愿活动。累计有1240人次学生参与,服务时长达4355小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投身公益劳动的意识与能力。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三明学院的学生们挥洒汗水,用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他们以劳动精神铸魂,让劳动成为取之不竭的幸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