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宗炫
朱子一生为官9年,在朝仅46日,多数时间都在讲学传道,为史上读书多、写书多、办书院最多的教育家。本文拟从朱子编纂《小学》这部教材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究朱子的童蒙教育思想,以期对当今的教育有所裨益。
一、以培其根,以达其支——明确“建学”“立师”的目的
朱子在《小学·题辞》中就明确指出:“惟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支。”圣人建立学校、设立教师而开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根本、巩固其根基,并让其枝叶茂盛。显而易见,朱子倡导的童蒙阶段“建学”“立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培其根”。有了小学阶段教育的“培其根”,才能有大学阶段教育的“达其支”,这也就明确了《小学》编撰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儿童“培根”,为今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朱子自己所说:“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在《小学·嘉言第五》“广立教”篇中,朱子引用陈忠肃公一段话:“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童蒙养正,初学的儿童,最该做的就是要学会分辨善恶,选择善德,除去恶行。
“培其根”是朱子所倡导的童蒙教育的目标,这也是对中国古代童蒙教育思想的传承。朱子在《小学·序》的开篇中说:“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这个“本”就是“根本”,就是“培其根”的“根”。那么,既然“古者小学”已经注重了“本”,那必然就有相应的教材,朱子为什么又要着力去编纂《小学》教材呢?朱子接着指出,这是因为“世远人亡,经残教驰”,也就是说如今圣人去世了,人们离圣人的时代也很远了;经书残缺了,教育也废弛了。朱子像其他古代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一样,试图从先贤经典中寻找匡时救弊之微言大义,以探求真理。朱子认为,“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所以“今颇蒐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爰辑旧闻,庶觉来裔”。很明确,朱子收集了散落在古代经典注释中童蒙教育的典型事例材料,并编辑成《小学》一书,传授给儿童,希望对国家、社会风俗和后学教化有一定的作用。
二、皆所以明人伦也——明确“所以教”“所以学”的内容
朱子在《小学·立教第一》小序中首先就引用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经典,紧接着提出“则天明,尊圣法,述此篇俾为师者知所以教,而弟子知所以学”,这是整部《小学》的主旨。要明白师者“所以教”、弟子“所以学”,就要先明白这组“命”“性”“道”“教”的哲学概念及朱子所赋予的内涵。朱子认为,世事万物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理”,“天命”即“天理”。天理体现在人类身上,有阴有阳,有仁、义、礼、智,这就是上天赋予的禀“性”;那么日常应用也就有着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范,要按本性行事,这就是所谓的“道”;而顺着各人的不同禀气,依据道德制定法则规矩,加以修明节制教化,这就是“教”。那古代圣人倡导的“道”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朱子在《立教》中引用了孟子的一段话,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见,“道”指的就是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人间的伦理。
在《小学·明伦第二》小序中,朱子再次引用了孟子的“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鲜明地提出设立学校进行教育,就是要“明人伦”。朱子倡导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五常核心内容。围绕这一核心,朱子“稽圣经,订贤传”“以训蒙士”,从《论语》《孝经》《仪礼》《礼记》等经典和《左传》《国语》《荀子》《说苑》等贤传中选取明伦的相关内容,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交”五个类目编成了“明伦”篇,共计108章,这是《小学》一书中的核心内容。在内篇“敬身”“稽古”及外篇“嘉言”“善行”等章节,朱子也都是围绕“五伦”这一核心思想来选材组材的。如《小学·敬身第三》的小序中“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指出一个人不敬重自身,就是伤害了父母这一根本,这也是“父子之亲”伦理思想的具体应用。
三、习与智长,化于心成——明确“讲而习之于幼稚”的方法
“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捍格不胜之患也。”朱子认为,伦理道德规范的养成与心智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与日常行为习惯和教化相结合,“小学者,学其事”。在《明伦第二》“父子之亲”中,朱子选取的教材,就从“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到“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再到“出必告,反必面”“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内容,指导子女侍奉父母、问候父母的礼节,指导子女怎么应答父母、如何劝谏父母,还提出父母生病时该怎么做、去世后该如何守丧和祭祀的礼制。儿童能在日常生活中按照教材选取的这些内容要义去“各从其事”,也就明白了“父子之亲”的人伦之道,个人的孝道自然也就完备了。可以说,朱子的童蒙教育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创设与孩童生活一致的情境,让孩童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心智与良好的品德,在“为子弟之事”中学做人。
“尊圣法”“惟圣之谟”,朱子《小学》教材的内篇,主要就是引述了远古圣贤的经典言语以遵循圣人的教诲,同时精选了远古圣贤的行为事迹来佐证引领。“历传记,接见闻,述嘉言,纪善行”为《小学》外篇,收集了汉朝以来贤者的美言善行,是内篇的支流与补充。纵观朱子编纂的《小学》全书,最大特点就是选用圣贤的言行来教育孩子,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让求学之人能在圣贤言行的熏陶与感染中将“嘉言善行”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品质。在《嘉言第五》第二章中,朱子引用杨文公《家训》“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通晓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先入为主,童蒙养正,人在幼年时,就要让美德伴着孩子成长,不良的思想就能禁于未发,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美德就会自然完善起来。
朱子《小学》全书共有386章,从远古时期夏、商、周圣贤的嘉言懿行,到汉、唐、宋君子的嘉言善行,编选了大量体现古代先贤“德崇业广”的经典言论和典型事例,不仅对童蒙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化民成俗、修齐治平的政治道德教育也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朱子在《小学·序》中提到“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宜而莫之行,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意思是品德的培养其实是不分古今的。古代的教育方法,适宜朱子所处的时代。同样,朱子的童蒙教育思想,也对我们现今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启迪作用,那些适宜当今的教材教法,就可以采用遵行。不适宜的,就该摒弃。
(作者为福建省尤溪职业中专学校高级讲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名师)